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情系泥塑“捏”出快乐她的生活因“泥”而精彩

桂林晚报 2017-09-29 12:06 大字

潘玲玉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记者高磊盈摄

潘玲玉的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受访者本人供图)

潘玲玉的泥塑作品栩栩如生。(受访者本人供图)

潘玲玉是雉山路的一位普通居民,她是一名泥塑爱好者,小小的泥块在她手里,硬是被她玩转出多种花样,成就了别样的人生。

1

巧手玩泥巴为生活添乐趣

今年45岁的潘玲玉是龙胜三门人,平时闲下来时,就会沉迷于泥塑中不能自拔,不为卖钱,只为快乐地生活。

9月27日上午,记者来到了潘玲玉家中。“大部分泥塑都送去翻模了,家里剩的不多,只能凑合看看了。”潘玲玉向记者展示了最近刚完成的两个作品:一个是朱德半身像,一个是坐着喝酒的济公。记者看到,这两个泥塑人物的表情惟妙惟肖,朱德眼角的皱纹和济公闭眼喝酒时嘴角流下的酒等细节都刻画了出来。

虽然现在偶尔会捏一些人物,但潘玲玉最拿手的泥塑作品是生活场景。她随手从酒柜上拿出几个小件的水桶和小锅等泥塑作品给记者看,水桶里放着正在洗的白菜帮子,揭开锅盖锅里还放着正在煮的玉米,看起来非常生动,生活气息十分浓厚。

潘玲玉还给记者展示了她正送去翻模的部分泥塑作品的照片,全部都是百姓日常生活的场景:一个大厨房里,老父亲坐在板凳上弓着背削着土豆皮,老母亲揭开锅盖往里面加水,两个小孩围在锅台边眼巴巴地看着,一条狗也站在旁边,抬着脑袋往锅里看,家里的墙上还挂着葫芦,墙角靠着一些农具……这些作品细节非常丰富,不仔细看很难看得出来这是用泥巴做成的。

潘玲玉接触泥塑时间并不算很长。她告诉记者,去年7月份,她在老家龙胜自己动手做了一个紫砂的茶壶和茶杯,做出来之后觉得很好看。旁边有人告诉她其实泥塑的表现力更丰富,她就买了一些油泥自己动手捏了起来,谁知一捏起来就一发不可收拾,一年多的时间里,潘玲玉已经捏了40多套作品,大部分都是日常的生活场景,还有少量的人物。

“其实耐心仔细去捏的话并不需要太多时间,像济公和朱德,三四天就可以做好。”潘玲玉一边说,一边从手边的碗中拿出一小块油泥,不出半分钟就捏出了一个小茶杯。

1

用泥塑还原儿时的生活

采访中,记者看到她家茶几上还摆着很多未完工的人物头部泥塑。当记者问起这些未完成的人物时,潘玲玉神色马上黯然起来,她说这些人物其实都是她父亲,虽然父亲已去世十七年,但她一直未能释怀,父亲的音容笑貌一直都在脑海里盘旋,所以她一直想捏一些父亲的泥塑。

“每次捏着捏着眼泪就不由自主地流了出来,根本捏不好。”潘玲玉拿起桌上的泥塑,刚说完眼泪就夺眶而出。

潘玲玉告诉记者,她家里有四兄妹,终日务农的父母含辛茹苦地抚养四个孩子长大。

1990年,父亲为了供四妹读大学,直接把一家六口住的吊脚楼卖掉了。房子卖了之后,一家人只好搬到河边自建的屋棚内,处于叛逆期的潘玲玉很不理解父亲的做法,天天和父亲吵架。

“长大以后我才理解父亲当时的做法。”潘玲玉说,从那以后,她发誓一定要在县城买套好房子让父亲和家人住进去。2000年,潘玲玉实现了自己的誓言,但父亲生了重病,搬进新房不到两个月就去世了。

现在年龄越大,潘玲玉就越怀念儿时一家人生活在吊脚楼里的场景。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潘玲玉说,二三十年前农村的家庭生活非常淳朴自然,那种整天围着灶台打转的生活令她非常怀念,所以刚开始接触泥塑时,她就下定决心要把这种场景完美地表现出来。

如今,潘玲玉家里各个角落摆满了展现她家三十多年前生活场景的泥塑作品,她说自己感到很满足,就像穿越回到了从前。

潘玲玉说,泥塑现在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后她会创作多元化的作品,赋予泥塑更多的内涵。

记者高磊盈

新闻推荐

网上看河南⑥|范县:滩区村民搬到千安社区,姑娘抢着嫁过来

在河南濮阳市范县张庄乡千安社区,村民们过上了“城市”生活——一条条宽敞的水泥路,连接着一排排整齐的居民楼,楼上是光伏发电设备,路边是太阳能路灯,以前吃过晚饭就钻被窝的农民,现在晚上都跳起了广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