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安全培训就应该来点“匠心独具”

榆林日报 2017-07-22 09:41 大字

王惠武 刘鑫

在安全生产月里,某单位为基层区队的职工送去了一本类似于口袋书的《不安全行为手册》,内容多取材于企业近年来发生的各类不安全隐患和事故,由于编者的匠心独具、朗朗上口和通俗易懂、简洁明了的组织架构,让职工们当做了“宝”,爱不释手。看到职工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热情,笔者不禁想为制作者缜密的策划和深入基层吸收“地气”与矿工心心相印的做法叫好。

众所周知,安全科普材料的主要读者对象是身处一线、工作危险系数极高的工人,目的是向他们传授安全操作方面的新技术、新理念,用事故案例来警醒他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本来是造福“矿工”的好事。但如今很多安全培训教材让矿工看了很头疼,内容上很繁琐,少则千余字,多则上万字,矿工们往往看头忘尾,加上其中夹杂不少专业术语,让人看上去似懂非懂;有的资料又太简略,只说“大概”,按图索骥都很难。

这种与职工实践相脱离的科普材料,职工表现得厌烦、冷淡,甚至拒绝接受。在矿区岗位工,特别是矿区的老职工大多受着文化水平的限制,加之缺乏正规的培训,常常对深奥、抽象、系统性的岗位安全培训知识感到陌生难懂,想学习,又吃力,只能“照猫画虎”死记硬背,学个“大样子”。结果,由于缺乏精准技术,或操作等技术环节把握不准,活没少干,钱没少花,但安全基础的治理,不能实现稳步推进。当前新科技在井下大面积普及,而能全面掌握操作和维修的人员则很少,出现了一些身在岗位却不懂设备原理和操作要领的新“工盲”。

为了让岗位上的职工能对安全培训科技知识读得懂、看得进。作为编者不妨开动脑筋多来点“匠心独具”,多接“地气”,深入到职工中去,在不违背安全规定的前提下,尽量用职工喜闻乐见的语言来描述,或者以动漫形式的图画来表现,让矿工一听就明白、一看就会用。只有让矿工真正掌握了操作要领、心怀安全就是家庭幸福源泉的观念,并成功地潜移默化到生产实践当中去,安全教育培训读物也才有价值、有意义。

新闻推荐

杭州一店铺爆燃 波及周边路人,致2死45伤

据新华社消息21日上午8时30许,杭州市西湖区三墩镇古墩路1185号商铺发生爆燃。根据现场通报,事故共涉及桐庐野鱼馆、台州名小吃、瓦罐汤等3个店铺,过火面积为楼上楼下200平方米,爆燃造成经过现场的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