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不同席
兰玲胶东人热情好客,家里来客如同过节,必好酒好菜,倾其所有,甚至出去借来食材招待客人,惟恐招待不周怠慢了客人。有亲戚朋友到来或婚丧嫁娶等仪礼都会摆宴席招待客人,摆酒宴需有位次,所以席位的安排马虎不得。
胶东酒宴排位次的规矩,一般是朋亲为大。虽说“朋亲不挑席”,但远来为客,喜主的朋友,要安排到好的席位;干亲,即孩子的干爹干娘,也是主客;实亲中,依次是舅舅、姑父、姨父;直系亲属则按辈分排序。但婚宴中,无论送亲人的辈分或年龄大小,即使是个孩童,也要把“送亲大客”安排在最显要的席位上。如果“送亲大客”是两辈人,必须安排在一、二桌上,其中长者第一桌;如果是同辈人,可以安排在第一桌大客、二客的位置上。其他客人的位置也要安排好,否则的话,会令客人十分扫兴,甚至会结下冤仇,拂袖而去的事情也不是没有。
在这些规矩里,有一条是“父子不同席”,现在一般理解为父子俩不能安排在一张酒席桌上。这话出自《礼记·曲礼》:“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与同席而坐,弗与同器而食。父子不同席。”意思是说“姑姑、姐妹、女儿已经出嫁而又回到家里来的,兄弟们不与她们同席而坐,也不与她们共餐具。父子不同席而坐。”古时候人们用餐时席地而坐,叫坐席,席又别称筵,又有“筵席”之称。一般认为,从魏晋时期才出现了高桌子矮板凳,我们今天待客礼仪中所说的“坐席”“筵席”是沿用了古人席地就餐的说法。因此,此“席”非彼“席”,古时的“父子不同席”,指的是日常在家里,父子不能坐在一起吃饭。“父子不同席”也作“父子不并肩”,即父子不能平起平坐,这源于儒家的伦理文化。“父为子纲”为三纲五常之一,要求子女对父母要绝对地尊敬孝顺,也就是说子女对父母只有绝对的服从,父子之间是领导与服从的关系,父亲在家中有绝对的权威,父亲的话在家中就是“圣旨”,不得违拗。日常具体行为也有规定,父亲在旁,若父亲不坐,孩子不能坐,要垂手侍立,不得随便插嘴、心不在焉等等。甚至父母有过错,做子女的也不能强辩,要委婉说明原因,否则就是忤逆,是大不敬,是大逆不道。凡此种种,更别说是坐在一起吃饭了。而封建礼教状态下的这种父子关系,也确实会带来一些拘谨和不自然,若儿子真与父亲同坐一席,只怕是再好的美食也味同嚼蜡了。“父子不同席”,但“爷孙可同席”,体现的是含饴弄孙的“隔代亲”现象,过去还有“女人不上桌”“男女不同席”的习俗,现在,这些陈规旧俗已被打破,只有“父子不同席”及与之相关的“甥舅不同席”、“叔侄不同席”被保留了下来,成为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民间宴饮父子同时参加时,一般情况不安排在一个桌上。但现实的情况却是年轻人不愿意与老人在一起,因为说话说不到一起去,没有共同的话题,即所谓的代沟。
如今的正式宴席虽说还是“父子不同席”,但在日常生活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饭,正是其乐融融享受天伦之乐的美好时刻。家宴上,如果谁家的父子不在一起吃饭,反而有些不正常,与古代的习俗正好相反。
新闻推荐
新华社乌鲁木齐10月14日电这两天,盖买村的村民正在奔走相告一个好消息——电影《杰米拉》要来村里选群演。令村民兴奋和自豪的是,主人公“杰米拉”的原型就是这个村庄的村支书、党的十九大代表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