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闻> 社会新闻> 正文

为“安全”而不能为“生意” □肖畅

攀枝花日报 2012-01-12 09:41 大字

1月8日,记者从工信部获悉,备受社会关注的校车安全四项新国标征集意见结束。(1月9日《新京报》)

据了解,在征集意见期间,“新校车标准”在客车行业引发争议。一些主流的厂家认为,新标准倾向于某一厂家的生产标准,对其他厂家不利;另有厂家认为,新标准向欧美靠拢是不合国情的,且因为成本会上升而导致一些中小企业被排除在外。同时,也有部门代表认为,新标准还应考虑农村实际路况。

实事求是地说,“新校车标准”之争并非多余,车企意见也不能一板子打死。如果一个标准不能全行业推广,那么标准化产品的规模化生产难以进行,标准本身也将徒具指导意义。“新校车标准”是国标,是强制性标准,是需要在全行业推广的标准,简单给予指导方向是毫无意义的。因此,“新校车标准”出台前,听取行业意见,汇聚行业共识,是必要的。

但“新校车标准”所需听取的行业意见,应是那些能够夯实校车安全性能的生产、技术因素,而且是一般性的因素,但绝不是企业竞争因素。

但需要强调的是,“新校车标准”所谓的参考、倾向欧美标准,是不能理解为“套用”的。欧美标准所值得参考的因素,是那些经过反复数据统计、生产试验、交通事故调查所汇聚、沉淀、总结得来的生产经验和技术,这些是一般性的经验、技术,而非具体符合某一国情的经验、技术。这些因素,我们当然要参考乃至直接援引。

当然,欧美的校车标准,更值得我们参考的是标准制定的过程。以美国为例,美国是先有车企行业自发的标准讨论,后有行业协会凝聚共识,不断总结并推动标准,进而使其逐步走向统一化。美国的校车历史,让我们看到了个别经验如何一般化,局部规范如何全国统一化。并不说统一就得一刀切,标准化、规范化就不能因地制宜,关键是看如何对待具体的地方情况、行业经验,如何梳理、汇总共识。

制订校车新国标,为了孩子“安全”而不能为“生意”。如果新的标准能够将车企行业的一般性生产、技术因素汇总起来,全部集中在校车安全的考量上,就足够了。在标准的强制执行下,在学校强制配备校车的规定下,以及在政府确保投入的情况下,“新校车标准”是可以带动安全校车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和应用的。“新校车标准”不怕有争议,就怕争议的焦点不在技术问题上,而是为了“生意”争风吃醋。  (据1月11日《大众日报》)

新闻推荐

有道德底线会活得更踏实 □沙元森

由于一些极端事件的发生,“道德滑坡”像一道醒目的警示标语矗立在公众面前,使得很多人对未来焦虑不已。而同时又有很多事实证明,世道人心并不像想象的那么糟糕。拾金不昧的威海物业工人戚道昌为...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