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阁回澜浮碑影
位于青岛湾畔的栈桥,是青岛最具代表性的地标建筑,见证了岛城的历史沧桑。在其南端的回澜阁中,现存一座无字石碑,立碑时间、碑文内容成为多年未解谜题。近来,随着研究者对新史料的不断发现,这块石碑承载的重修栈桥往事也日渐清晰地浮出海面。
老报纸揭开旧碑往事
1933年6月6日,时任青岛市长的沈鸿烈在港务局长李毓成等陪同下,视察了刚结束施工的前海栈桥。沈市长“甚为满意,惟觉亭内所绘之彩画,殊不雅观,当令饬工取消,塗以白灰”。同时拟立“重修前海栈桥记”石碑一方。此时栈桥南端新筑的楼阁尚未定名,文件中常用栈桥亭、八角亭、洋灰亭等称之。
6月8日的《青岛时报》刊载了由沈鸿烈亲撰的碑文:“胶澳海湾,形如半玦环,市廛栉比。其西南蜿蜒入海,若长虹之下,饮于溟渤者,即所谓前海栈桥也。清光绪十九年,登州镇总兵章高元建,以供海军运输。长四百二十余公尺,广十公尺,中分南北两段。南段架钢敷木,北段则筑石为基,平面塗以水泥,旁亘铁索。其地初租于德,继据于日,逮民国十一年日人归我故地,始获接管,以时修葺。惟潮蚀日久,南段钢柱朽腐动摇,时虞倾圮。鸿烈驻军胶东有年,以斯桥为登陆要道,曾建议重修。适胡君若愚来长市政,锐意建设。爰令港务局详度形势,拟具图案。将两段木桥易以铁石,展长二十公尺。并于桥之前端,添造三角形隄防,以杀悍湍。复构亭隄上,为邦人十游息之所。招商承修,计需费款二十五万八千元。由市府遴员监造,二十年九月始役,胡君旋于是冬去职。鸿烈继任后,督饬所司,赓继修治,至二十二年五月工竣。较前益闳且坚。溯斯桥剙建之初,一荒僻岛岸耳。虽经德日管领,卒克光复旧物,蔚成奥区。兹幸畺围粗安,鸠工庀材,重完建築,去险就夷。得以政务余闲,偕我邦人诸友,休憩于兹,凭栏延阁,徜徉乎海山清旷之域,俯仰今昔,感何如也。尤冀有守土之责者,继自今岁时维护,永固丕基,俾宏利渎壮观,砥柱中流,屹立不朽,用述崖略,大书勒石,以谂来祀云”。这篇碑文的发现,无疑为栈桥研究增加了重要的史料。
修建栈桥的接力工程
栈桥最初为晚清胶澳驻军于1893年前后始建,时称“铁码头”,至1897年冬德军于此登陆时尚未完工。德强租胶澳后,对桥体进行了延筑和加固,延续了码头功能,官方地图通常标注为“青岛桥”或“登陆桥”。此后随着青岛小港、大港的相继建成,此处码头卸泊功能逐渐弱化。1914年日本强占青岛初期,前海“栈桥”名称开始广泛使用,以栈桥命名的还有后海栈桥、小港栈桥及大港的中央栈桥等。
1922年青岛回归后,前海栈桥作为中外海军登陆及检疫码头使用,多被称作“海军栈桥”,两侧堤岸沙滩辟作公园。进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栈桥年久失修问题日益突出,1930年2月《申报》曾刊文质疑即将离任的青岛市长马福祥 “青市建设事业之急需举办者,如重建海军栈桥等要政,均以经费无着,而任其停搁矣”。 3月葛敬恩接任市长,即令时任港务局局长、后被称作“中国水利学之父”的郑肇经筹拟港务建设计划,将重建栈桥列为重要三项建设之一,“查海军栈桥,系中外海军士官由前海登岸必经之路,亦为夏季游人纳凉游览之胜地。近来渐次失修,若遇大潮即有倾塌之虞,公安局并出示禁止登临,其危险程度可想,为顾全国际荣誉及市民幸福起见,此重建栈桥之工程,实亦今日当务之急,现港务局亦拟计划重建。 ”
半年后葛敬恩和郑肇经相继离任。重修栈桥的计划也转至新任市长胡若愚和港务局长李毓成手上。年内,港务局德籍工程顾问寿乐克完成了栈桥改建设计方案,市政府据此对施工单位进行了招标,日商大连福昌公司以最低价中标,后被查出贿赂官员,拖延工期,私改图纸,胡市长震怒,遂撤销其资格以德商信利洋行递补。
1931年,胡若愚常驻北平代理市政事务,据《申报》报道,李毓成7月1日专程赴平向胡报告重修栈桥事宜。同年9月工程正式启动,同年《青岛财政年刊》记录:“爰经设计修建,将南段原有铁架悉行拆除,改为铁筋洋灰建筑并於桥上之前端添造三角防波堤岸借分风浪之力,以固其基础,防波岸上再建中国古式八角亭一座,以增前海之美观,而供游客之凭眺……他日该桥完成,交通便利,长虹卧波,焕然一新,尤於本市风景生色不少。”为保证工程质量,青岛当局委任港务局长李毓成、工务局局长舒壮怀为修筑栈桥监察员,寿乐克为监工委员会主任委员,港务局第四科科长张万然、技正卫国垣等15人为该委员会委员。
同年12月,青岛市长再易,由沈鸿烈兼任。沈因舰队常驻青岛,对市内情况比较熟悉,重修栈桥工程在其督导下有序推进,历时近两年终得完工。
立碑存念与公共记忆
1933年7月1日,栈桥重修竣工落成典礼隆重举行,由青岛中国石公司承制的“重修前海栈桥记”石碑置于八角亭中。此时,原定出席揭幕的沈鸿烈却正陷入一场风波,6月24日他在大港被部下刺杀,险遭不测,随后海圻等三艘军舰叛离,沈心灰意冷之下提出辞去舰队司令和市长职务,7月、8月两度告假离青,期间受到各界挽留。 《青岛时报》报道了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沈市长8月初短暂回青履职,4日由市府下班后,“微服减从,亲至前海栈桥视察新工,眺览移时,始返私邸”。8月底沈鸿烈由北平回青,决定继续青岛的执政工作。没人知道他那次凭栏观海有过怎样的思考,但此次波澜过去不久,一块由沈亲笔题写的横匾挂到了栈桥南端的敞阁正门之上,这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建筑也由此定名“廻澜阁”。
自这个夏天开始,栈桥逐渐成为岛城热点。它先是化身华北运动会的水上赛场,每天游泳比赛时,防波堤和桥上都站满了观众。回澜阁也常作为城市客厅使用,政界要人乘船来青,青岛当局常安排换小艇停靠栈桥,先迎至阁中稍歇,凭窗介绍岛城风物。平日里栈桥亦成为游客观澜揽胜与市民休闲消暑的公共景点,酷暑里更是日夜游人如织。报刊上也常登载文人们的栈桥游记,在此摘录几段,从中可以描摹出回澜阁的最初模样:“他的顶上,是用蔚蓝色中国自制的瓦砌成的,四周伸出很宽的檐,檐下木板尽是画着青岛的风景,四周全用阴丹士林蓝色布包围着”“一进阁门,迎面便看到一座重修栈桥的碑记,石质晶莹,已经示人以静意,四角设以茶几,几上满置鲜花青草,颇有生气”“阁高二层,其梯如螺,盘旋而上,中设软榻藤椅,供人游憩所需”“每当夏秋之交,黄昏之际,游人殊盛;歌于桥,休于阁,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者,莫不身登斯阁,一窥海天之盛。 ”回澜阁也常举办小型展览。 1935年10月,青岛第二届菊展曾在此举办,展出菊花几十种300余盆。 1936年评定“青岛十景”时,“飞阁廻澜”被列为十景之首。
碑文的更替与消失
日本第二次占领青岛后,日伪政府于1940年对回澜阁做过一次翻修,并增建看望台一座。伪市长赵琪借此自拟碑文取代原碑,在城建档案中记录了碑文原稿:“青岛栈桥,接山东路之南端,伸入前海。前清光绪间提督章高元始建此桥,以为海军运输品之埠头。其后德人又为展筑深入海中,计长四百廿余公尺,宽十余公尺。分南北两部,南部钢架木面,北部石基灰面,铁索为栏。南部之端有小亭,初无名,水深可系小轮与恒,为海军登岸之所。与小青岛并列,水色山光,林木蓊清,映射於暮霭苍茫中,诚为一幅天然画图,久为海滨晚眺胜地,亦为青岛风景之一。南部钢架经潮汐荡击,蛤蛎侵蚀,日见腐损。於廿年经兹任胡市长若愚费资二十余万改修,南端之亭另为结构,奂然一新,名曰迴澜阁。盖以潮汐平静波涛不兴砥柱中流狂澜易挽,每当春夏之际游人络绎不绝。事变之初兵灾之祸,虽未殃及此亭,而风雨剥蚀髹垔凋落,建设后兴势不容缓,当今建设局鸠工庀材,重为修葺,於廿九年四月○日竣工,兹者升平有象,海不扬波,旧地重光,市容生色,爰述崖略而为记”。遗憾的是,沈鸿烈所立的碑石与他题写的“迴澜阁”横匾一起下落不明。
抗战胜利后,青岛港务局曾将回澜阁租给军方励志社使用,主要用来接待在此登陆的美国海军官兵。1947年,青岛当局开始对栈桥进行了全面维修,受时局影响,这次维修跨越青岛解放,直至1952年方才竣工。在此期间,赵琪所撰碑文与一些日伪遗痕被一并清除。
历经岁月潮汐磨洗的百年栈桥,此后多次修葺,今天依然如一道长虹静卧于青岛湾的碧波之上,迎接着四海游客。回澜阁中的石碑早已空无一字,而那些与栈桥有关的沧桑往事,却常浮现于史料之中,留待我们继续探寻。 本版图片由作者提供
鸣谢牟家骏先生和文史学者袁宾久、王栋、徐畅、涧中细流对本文的帮助
刘逸忱
新闻推荐
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13日在京都清水寺公布,能够反映日本2021年世态民情的年度汉字为“金”。日本汉字能力检定协会从22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