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间弥生:我在宇宙中看到爱的花束

澎湃新闻 2021-05-27 19:08 大字

近日,在德国柏林的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举办了日本著名艺术家草间弥生的“A Retrospective”艺术展。展览按照时间顺序展出了草间弥生50年代至今的部分作品,涵盖了博物馆两层的十四个展厅。作品小至日常用的杯子,大到几十米高的装置,每件作品都透露着草间弥生对于宇宙、虚无、无限和生命的思考。《我在宇宙中看到爱的花束》,2021,复合材质,16 x 11 x 1,25-2.5 cm

《我在宇宙中看到爱的花束》,2021,复合材质,16 x 11 x 1,25-2.5 cm

波点是草间弥生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从60年代开始,波点从她的绘画里渐渐延伸到所有的作品种类中。

波点是草间弥生作品的标志性特征,从60年代开始,波点从她的绘画里渐渐延伸到所有的作品种类中。

展厅中,黑色波点荧光粉的巨型充气装置在这次展览中最为醒目。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内部是新古典主义的建筑风格,柱廊和墙面雕花都展现着强烈的欧式风格。但荧光粉色的装置作品却打破了这种空间的寂静感,如同一股新生力量向上攀爬。

50年代:游离于具象与抽象

这个时期的草间弥生还未完全脱离“写实”,作品处于具象和抽象之间。但此时已经呈现曲线、漩涡和点状图案。作品标题也多是具象的物体,例如《树》、《花蕾》等。作品大都以红色和黑色作为主色调,把画面氛围烘托得非常不安。草间似乎更希望让观众融入到她的世界里,感受她的情绪。正如其所说:“我画画是因为我无法用语言表达。”《草间弥生的展览海报》,1952,54.0 x 38.2 cm

《草间弥生的展览海报》,1952,54.0 x 38.2 cm

上:《堆积的尸体》,1950, 油画与瓷漆, 72.3 x 91.5 cm。左下:《动物》,1952,水粉和粉彩,27.0 x 18.7 cm。右下:《两颗种子》,1952,粉彩和墨水,27.0 x18.7 cm

上:《堆积的尸体》,1950, 油画与瓷漆, 72.3 x 91.5 cm。左下:《动物》,1952,水粉和粉彩,27.0 x 18.7 cm。右下:《两颗种子》,1952,粉彩和墨水,27.0 x18.7 cm

《堆积的地面》,1950, 油画与瓷漆,72.5 x 91.0 cm

《堆积的地面》,1950, 油画与瓷漆,72.5 x 91.0 cm

60 年代:无限网点

草间弥生在50年代末开始制作网点画,无限重复的半圆形笔触给予了画面蕾丝一般的质感,她希望透过这种独特的视觉语言来表达无尽的概念。“无限”可以说是草间弥生作品的核心理念和基调,她认为这些网点具有无限的延展性,能使被覆盖的物体与周围的环境无缝连接。因此,把这些网点覆盖在绘画,雕塑,甚至自己身上,这是她对于无限的执着与追求,她说“我忘记了自己,因为它们(网点)将我包裹起来”。《无限网 A》,1965,油画,132.0 x 126.0 cm

《无限网 A》,1965,油画,132.0 x 126.0 cm

60年代初,草间弥生对填充织物的迷恋达到了巅峰。白色的填充物附着在沙发,椅子,梯子,鞋子等日常物体上,形成了超现实主义的空间。《梯子》,1966,丙烯与木材,252. 0 x 57.0 x 155.0 cm

《梯子》,1966,丙烯与木材,252. 0 x 57.0 x 155.0 cm

左:《扶手椅》,1963,集合艺术,96.5 x 96.5 x 127.0 cm。右:《无题》,1963,集合艺术,93.0 x 81.9 x 92.0 cm

左:《扶手椅》,1963,集合艺术,96.5 x 96.5 x 127.0 cm。右:《无题》,1963,集合艺术,93.0 x 81.9 x 92.0 cm

《通心粉包》,1965,手袋与镀漆通心粉,34.0 x 33.0 x 15.0 cm。包体上覆盖上一层通心粉,并将其喷漆成金色。

《通心粉包》,1965,手袋与镀漆通心粉,34.0 x 33.0 x 15.0 cm。包体上覆盖上一层通心粉,并将其喷漆成金色。

《集合体:千船展》,1963,划浆船与白色填充物,60.0 x 130.0 x 265.0 cm。使用棉花等复合材料做出了无数个白色的根状物体,暗示着性。创作于她人生中低谷的时期,这也是她最早的堆积风格作品。

《集合体:千船展》,1963,划浆船与白色填充物,60.0 x 130.0 x 265.0 cm。使用棉花等复合材料做出了无数个白色的根状物体,暗示着性。创作于她人生中低谷的时期,这也是她最早的堆积风格作品。

《无限镜室-法利之野》,1965,镜子与填充物,250.0 x 455.0 x455.0 cm

《无限镜室-法利之野》,1965,镜子与填充物,250.0 x 455.0 x455.0 cm

《无限镜室-法利之野》是草间弥生1965年在纽约Castellane画廊的开幕展览。这个空间被镜子所覆盖,地上散乱地摆放着饰有红色波点的根状物。如同当年的展览一样,这次在柏林的展览观众也可以进入这个空间亲自感受。镜面的反射构成了无限重复的概念,红色的波点也是无限延展的象征。草间弥生也曾穿着红色连体衣躺在这个空间中,她化成了其中一个红色的波点。观众进入这个空间也化作了这个作品的一部分,成为了宇宙无限的网点中的其中一个。《那耳喀索斯花园》,1966,350个银色镜面球(1966年原作品一共1500个)

《那耳喀索斯花园》,1966,350个银色镜面球(1966年原作品一共1500个)

《自我遗忘》,1966,照片,20.3 x 25.4 cm。这是1966年的关于草间弥生16毫米电影《草间的自我遗忘》的记录,这也是她第一次尝试使用电影作为艺术呈现形式。

《自我遗忘》,1966,照片,20.3 x 25.4 cm。这是1966年的关于草间弥生16毫米电影《草间的自我遗忘》的记录,这也是她第一次尝试使用电影作为艺术呈现形式。

在这个时期的草间自由且充满实验精神,她在纽约和阿姆斯特丹分别策划了几场迷幻的视听灯光秀,她在派对狂欢人们的裸体上涂抹五彩的波点。《裙子》,1968,手绘连衣裙,191.0 x 79.5 cm。草间创作的派对服装以及当时肖像照片。

《裙子》,1968,手绘连衣裙,191.0 x 79.5 cm。草间创作的派对服装以及当时肖像照片。

70年代:拼贴迷幻

1970年代草间弥生回到日本,并在此期间专注于绘画作品。这时期的作品回归了部分具象的特征,并大量使用拼贴画的技术。迷幻的画面呈现出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特征。左上:《抓昆虫的男人》,1972,拼贴画,50.5 x 43.0 cm。左下: 《我-承诺自杀的人》,1977,拼贴画,39.5 x 54.5 cm。右上:《花与自画像》,1973,拼贴画,53.0 x 42.0 cm。 ?

左上:《抓昆虫的男人》,1972,拼贴画,50.5 x 43.0 cm。左下: 《我-承诺自杀的人》,1977,拼贴画,39.5 x 54.5 cm。右上:《花与自画像》,1973,拼贴画,53.0 x 42.0 cm。

《自画像》,1972, 拼贴画,74.4 x 44.0 cm

《自画像》,1972, 拼贴画,74.4 x 44.0 cm

1970年代末,回归日本10年后的草间弥生在Jardin de Luseine展出了《灵魂的邂逅》,这是她初次实现整个建筑的展览,创造出一个身临其境的体验。带有波点的作品放置在建筑物里的每一个角落,并在楼梯上铺了长长的纺织物。《我的血海》,1976,粘土和布料,尺寸不一

《我的血海》,1976,粘土和布料,尺寸不一

《鞋子》,1976,陶瓷,16.5 x 18.0 x 28.0 cm

《鞋子》,1976,陶瓷,16.5 x 18.0 x 28.0 cm

80年代:堆积风格

草间弥生运用了大量的填充手套塑造出不同的物体,比如匍匐在地上的生物,绳索,餐桌盛宴等。重复的手套展现着草间的堆积艺术风格特点。手套在这里寓意着手的触摸,暗示着一种亲密关系。通过“触摸”这些日常的物体达到抹去自己的个性并融入其中的理想境界。《红花》,1980,填充手套,467.0 x 106.0 x 52.0 cm

《红花》,1980,填充手套,467.0 x 106.0 x 52.0 cm

《红色水平线》,1980,填充手套,360.0 x 342.0 x 9.0 cm

《红色水平线》,1980,填充手套,360.0 x 342.0 x 9.0 cm

《夏天的尽头》,1980,复合材质,尺寸不一

《夏天的尽头》,1980,复合材质,尺寸不一

《自我遗忘》,1982,50个方盒子,288.0 x 288.0 x 30.0 cm

《自我遗忘》,1982,50个方盒子,288.0 x 288.0 x 30.0 cm

《花粉》,1986,填充物体集合,170.0 x 88.0 x 88.0 cm

《花粉》,1986,填充物体集合,170.0 x 88.0 x 88.0 cm

《温柔是通往天堂的阶梯》,1990,丙烯,162.0 x 130.0 cm。

《温柔是通往天堂的阶梯》,1990,丙烯,162.0 x 130.0 cm。

《天国的启示》,1989,丙烯,194.0 x 390.0 cm

《天国的启示》,1989,丙烯,194.0 x 390.0 cm

90年代-00年代:波普艺术

90年代的草间弥生运用明度更高的色彩,这使得她作品中的“波普艺术”特征更为明显。在这个年代她也重置了很多60、70年代的作品。背景图:《无限网点-信浓之路》,1999,丙烯,194.0 x 521.2 cm

背景图:《无限网点-信浓之路》,1999,丙烯,194.0 x 521.2 cm

人体雕塑:《香格里拉的女人》,2002,复合材料,1:1真人大小

人体雕塑:《香格里拉的女人》,2002,复合材料,1:1真人大小

在这个作品里,色彩缤纷的人体雕塑上的覆盖着网点,地上的意面也是无限网点的延伸。草间弥生把意大利面铺在地板上,体现她所描述的“对食物的迷恋”。《南瓜》,1998-2000,不同材质,尺寸不一。黄色波点南瓜是草间弥生近年来最知名的品。

《南瓜》,1998-2000,不同材质,尺寸不一。黄色波点南瓜是草间弥生近年来最知名的品。

00年代-至今:沉浸体验

在无限镜像空间里置放着无数的波点南瓜,这是她延续镜像空间系列的作品。一个密闭的六边形空间,参观者通过一个小窗口窥视这个无限空间,称为《窥视秀》。《南瓜的灵魂降临至天堂》外观,2015,复合材质,200.0 x200.0 x 200.0 cm

《南瓜的灵魂降临至天堂》外观,2015,复合材质,200.0 x200.0 x 200.0 cm

《南瓜的灵魂降临至天堂》内部,2015,复合材质,200.0 x200.0 x 200.0 cm

《南瓜的灵魂降临至天堂》内部,2015,复合材质,200.0 x200.0 x 200.0 cm

无限镜室是草间弥生的新作品,也是本次柏林个展备受瞩目的作品。无限镜室系列已经延续了将近50余年,在作品中运用了闪烁的LED球体灯,它们变幻着色彩。当观众置身于这个空间时,仿佛被色彩所吞噬,融入其中。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正是草间弥生对自己作品的追求,体现了草间的自我净化的哲学理念,也就是抛弃“我“的特征,让个体与无限的宇宙相融合。这个概念贯穿了她将近70年的艺术生涯,体现在各种形式的作品里。正如展览的标题,这次柏林的草间弥生回溯展是她献给我们的“宇宙中爱的花束”。《无限镜室-永恒无限的灯光》,2020,复合材质,300.0 x 615.0 x 615.0 cm

《无限镜室-永恒无限的灯光》,2020,复合材质,300.0 x 615.0 x 615.0 cm

展览时间:2021年4月23日至8月15日

展览地点:马丁-格罗皮乌斯博物馆(Gropius Bau),德国柏林博物馆官网3D云展览示意图

博物馆官网3D云展览示意图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新闻推荐

日本放弃利用手机软件追踪奥运参会者的计划

据新华社电(记者王子江)日本奥运大臣丸川珠代5月25日表示,由于软件开发问题和出于保护隐私的考虑,日本政府将放弃利用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