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CP” 当代年轻人的精神避风港
原创 壹心理 壹心理 收录于话题#壹心理·社会事件47#壹心理·情绪管理9夏一丹|作者
朴素的树、如欢|编辑
《call me by your name》|图源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嗑CP。
从《山河令》到《司藤》,再到如今的《理智派生活》……身边不少人嗑CP嗑得不亦乐乎。
CP,是Coupling的缩写,来自日本,原意是志趣相投的人。
最初主要指男性之间的浪漫关系,之后扩展到了所有情侣。
虽然这个说法近些年才流行,但嗑过CP的人应该不少吧?
B站“拉郎配”的视频中,林黛玉和伏地魔被组了CP!
《司藤》男女主上综艺发糖,惹不少网友大喊:“甜死我算了!”
我朋友于冉就被《山河令》里的温客行和周子舒迷得神魂颠倒。
剧还在播的时候,恨不得一口气全看完。
一边追剧一边猛扒王献之、元好问、徐再思三位词人的作品。
就因为温客行在剧里,不时地就掉一下书袋:
“但渡无所苦,我自迎接汝”;
“你若不在了,千山暮雪我孤翼只影向谁去?”
“端的是腰似韧柳,身若飞絮”;
……
这一深扒,让于冉下了要好好学习古诗词的决心。
可就是这么容易被诗词打动的姑娘,现实中的男朋友,却是个大直男。
在一起没有“你侬我侬”的甜蜜,全是分分钟“毫不走心”的暴击:
跟他抱怨长胖了,他答:“这也正常,你老是吃个不停,还喜欢饭后吃冰淇淋。”
跟他说:“我讨厌你一边玩游戏一边和我说话”,
他答:“好,那我现在不和你说话了。”
……
这才让于冉走上了嗑CP的路。
电视剧《父母爱情》,让于冉嗑上了“团长”江德福和“资本主义大小姐”安杰这对CP。
被江德福各种花式表白感动的她,拉来了男友一起看。
只要看到剧里江德福哄妻子的片段,于冉就催促男友:“快,记下来,这就是我想要的。”
CP嗑得久了,男友总算慢慢开了窍,两人甜度也不断看涨。
你看,于冉不仅通过嗑CP打开了个人兴趣,还将嗑CP变成恋爱观摩会,提升恋爱品质。
这就是嗑CP的力量。嗑CP的快乐,你懂吗?
嗑CP,大概有以下三种情况:
@小鱼
我单身,对找男朋友的态度很佛系。
现实中的男朋友,哪有剧里好嗑。
《搞笑一家人》里边的李民勇、徐敏静;
《九局上二出局》也每年一刷,因为特别喜欢剧里的男女主恋爱那种调调。
自己不恋爱,但喜欢嗑。
“嗑CP就像某种情感补充剂,用从CP里嗑到的甜,愉悦生活。”
@柚子
我和男朋友还挺稳定的,但我还是喜欢嗑CP。
我手机里有一个专门的相册,都是喜欢的CP照。
平时打开看一看,感觉生活都变甜了。
自己有恋爱,也喜欢嗑。
“每一对情侣都有不同的相处模式,想看看别人是怎么甜的。”
@长夜
先是《我的名字叫金三顺》,再是《秘密花园》,去年又有《爱的迫降》……
不管和谁组CP,只要有玄彬,我就会去嗑。
骨子里透出来的内敛、优雅,我真的毫无抵抗力。
我和他是没希望了,但是看偶像和别人恋爱,也挺开心的。
他们或是现在的生活不理想,需要一些小情趣做弥补;
或是对现在的生活挺满意,但欣赏别人的幸福,分享别人的快乐,也一样会觉得幸福;
又或是对一些注定无缘的人,哪怕是用祝福的心态看着他,心里也能开出花来……
从这些角度上来说,嗑CP和运动、烹调、旅游一样,都是在生活中加了一点糖,很自然也很美好。
这种现象,被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为“替代性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当人的欲望无法满足时,就会找一个替代品来满足自己,消除焦虑感。
艺术、宗教、游戏……都是如此。
更简单点,其实就是找一个能替自己实现愿望人或事。
成本低,无风险,却能带来内心的满足。
比如嗑CP,对着屏幕,就可以来一场完美恋情,是不是很划算?嗑CP中真正需要关注的,
是不曾满足的缺憾
但是,我另一个朋友程宁,却感觉自己嗑CP有些过度:
“业余时间,都在刷剧追CP。好像我的整个生活,都要靠嗑CP来支撑。”
她很疑惑:
“嗑CP,也能上瘾吗?”
是的,持续性地追求替代性满足,很可能会出现对替代性满足的依赖。
但与其它上瘾行为相似,令人“上瘾”的从来不是单纯的某个物品或者某个行为。
而是物品或行为带来的那种内在满足。
换句话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情感需求,如果现实中得不到,自然会选择另一种行为模式来安抚自己。
这很正常。
可如果对这样的缺失没有察觉,就很有可能被替代性满足“绑架”。
就像程宁。
她小时候,父母大吵三六九,小吵天天有。
家里从来没有人注意到她的害怕,相反,她每次还要强忍着去劝架,去安慰哭得昏天地暗的妈妈。
最终,父母还是离婚了。
孤单中长大的程宁,从小就渴望有人陪伴,有人能真正地看到她、保护她。
多年来,程宁反复做着一个相同的梦:
梦中,她和一个十分有默契的男人,一起引领一大群人大步向前。她与这个男人互相珍爱,同时也被所有人拥戴。
可每次梦醒后,程宁就陷入深深的空虚当中,心好像被掏空一样。
为了逃避这种感觉,她开始刷剧嗑CP。
除了必须的工作,几乎所有时间都投入其中。
看剧时,她会随时代入自己,被保护、被珍爱、被当成唯一……
看的时候,心情似乎总会好一些;可剧一追完,心里涌起来的失落,却比原来更多。
因为,无论爱上哪个角色,不管将自己代入得多深,随着谢幕,幻想式恋爱终将烟消云散。
剧里的甜蜜幸福,与她并不相关。
她心底不曾被满足的渴望和缺失,如果没有得到现实的安抚。
那嗑再多CP,到头来,也只是嗑了一段又一段的幻影。
越嗑,心越痛。
毕竟,替代性的情感再美好,也无法取代一段真实的情感。
我们终究要学会在真实的关系里,找回自己。通过嗑CP,实现个人成长
所以,CP可以继续嗑,但是,要带上“自我觉察”。
凡事适度则可,过犹不及。
那么,该如何确定自己是否过度?
首先,可以评估一下自己嗑CP时的状态,搞明白自己为何而嗑CP。
如果发现“异乎寻常”的地方,比如:
对某一对CP十分迷恋,看了又看,不断重复;
为了嗑CP,影响了自己的工作甚至生活;
逃避在嗑CP中,不愿意应对现实人际关系;
……
此时,请不要忽略或回避,试着去找一找:是什么样的情绪被触发,让你有了嗑CP的动力。
当找到了嗑CP的“动力点”或“情绪触发点”后,不妨做一个自由联想,看是否有相关的回忆或经验。
像上文提到的程宁,就在这个过程中发现:
自己只要一看到男主不顾一切拯救女主的剧情,就会瞬间泪流满面。
那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争吵,自己缩在角落放声大哭时,从来没有人看过自己一眼。
这是她心里永远的痛。
“原来,小时候我曾那么害怕过。原来,害怕的时候,想有人能安慰我,是我内心最大的渴求。”
嗑CP,并不会让内心的伤口愈合。
逃避,或替代性满足,都不行。
只有真正地靠近伤口,滋养自己的内心,才能看到、安抚到。
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 经常自我书写
这种写作,每次可以以“此时此刻,我看到/感受到/觉察到/听到/想到”的句式来开头,不要求文采、结构和逻辑。
我将它命名为“想到什么写什么”式写法。
能感受到自已,就更容易稳定身心。
b. 关注自己的身体
这种关注,是指注意身体上的感觉:肩膀的酸、胃部的胀、头脑的紧绷、胸口的堵……
经由身体来感知外部世界,也可以通过身体感知内心状态。
体会酸痛、紧绷、堵的感觉:
这背后,是不是最近压力太大?
是不是压抑了太多感受?
是不是一直有期待没有满足?
当然,也可能感受到的就是放松,那就享受这种放松的感觉吧。
c. 定期给自己安排“彻底的停工期”
“停工”的形式不重要,重要是让人真正放松下来。
这里不是指玩电子游戏、看电视、刷微信,也不是做别的“正事”。
而是摒弃高度思想集中,或是其它什么目的,单纯地无所事事,比如:种种花,去森林散散步......
放空头脑时,内在的感受才会出来,才能好好照顾自己这部分的缺失。
d. 回到现实的亲密关系里
在现实世界和人建立关系,这一点很重要。
尝试和朋友表达自己的脆弱和需求。
也试着去了解和满足对方的心愿,在真实的情感沟通中得到连接和依靠。写在最后
生而为人,难免经历失落甚至创痛。
这时,嗑CP,的确是一副好的安抚剂。
无论是当做一种放空、娱乐的方式,还是学习与探索自己的机会,都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但一定要记得:区分剧情和现实。
无论嗑多少CP,最终都要回到现实关系或自己身上,这样,才能让嗑CP的能量真正流动起来。
嗑CP也好,谈恋爱也罢。
最重要的是,你自己要快乐。
点个“在看”,获得最真实的快乐。
世界和我爱着你。
参考文献:
1.《替代性满足:亲密关系视角下手游〈恋与制作人〉的用户研究》(霍连彬米丹)
2.从“替代性满足”看个体对大众传媒的精神性依赖(王怀春)
3.《自驱型成长》[美]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William Stixrud) / 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
- The End -嗑CP,是我们这代人,欣赏或代入别人幸福的一种方式。
其实,我们从未停止过追求幸福,只是有的时候,现实中的幸福太过缥缈,根本抓不到。
但“小嗑怡情,大嗑伤心”。
“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
哲学大师罗素经典著作《幸福之路》,以明智而直率的文字,让幸福变得有法可循,触手可及。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日本首相菅义伟于15日至18日访问美国,并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谈。他将成为拜登1月就任以来面对面会见的首位外国首脑。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