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奈良》:见众生见悲凉见真情
带着世间悲凉和人间温情的《又见奈良》,导演是鹏飞,监制是两位著名导演——河濑直美和贾樟柯。身为奈良国际电影节创办人的河濑直美非常欣赏鹏飞,希望与他合作一部影片。鹏飞说,那就拍一部反战题材的吧。
影片讲述了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大批日本遗孤被中国东北老百姓收养。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两国邦交正常化,许多遗孤回国,陈奶奶的养女丽华也根据亲生父母留下的信息回到了老家奈良。 2005年,许久未收到丽华回信的陈奶奶远赴日本,在二代遗孤小泽和退休警察一雄的帮助下,踏上了漫漫寻人路。
与其他同类题材电影有所不同,《又见奈良》采取“游观”的方式,通过陈奶奶的寻女行程,展现了战争创伤的另一个剖面,串起了日本遗孤归国之后的生活状态。其中,丽华是一个认亲失败的代表。小泽的父母回日本认亲后选择重返中国生活,小泽则留在了日本。
影片里有很多生动的细节。比如小泽给开挖掘机的遗孤打电话,对方把电话挂了。见面后,小泽问他为何这样做,满口东北方言的他说因为日语不好,要是说汉语就接了。又如生活在农村的遗孤夫妇,给陈奶奶表演的节目是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再比如,遗孤家庭的房顶上基本都架着卫星天线,为的是收看中国电视节目。由此可见,回到故土的他们依然很难融入日本社会。即使是遗孤二代的小泽希望在日本扎根,但男友的家人依然认为她是中国人,要求二人分手。
如果看过鹏飞的前作《米花之味》,其《又见奈良》对历史悲剧运用平和恬淡的表达风格就不觉得奇怪了。内心温柔、情感细腻的他看待世界的态度是,遇到问题时,不是一味谴责问题产生的根源,更要身体力行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又见奈良》,明明是饱含深切遗憾的悲剧,却带着不悲不喜的豁然。
归国遗孤们无法摆脱特殊时代造成的哀伤与无奈,人生的惨淡溢于言表,但是在这层惨淡背后,依然有真情可以排解他们内心的孤独。就像片中的丽华一样,虽然是一个没有露面的人物,但是通过陈奶奶寻找她的过程中众人对她的描述,还是可以勾勒出一个女性在故国被歧视、被拒绝的艰难人生。即便是这样,她在给养母的信件里,表达的都是她与养母的感情,她对养母的思念。这让观众有理由相信,即便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她的内心也并不孤独。
退休警察一雄给予陈奶奶、小泽的帮助,也能让我们窥见日本老龄化社会独居老人的生活状态。一开始他之所以帮助小泽,是因为小泽让他想起了自己在东京的女儿。而在寻找丽华的过程中,他和陈奶奶、小泽逐渐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因为语言不通,他和陈奶奶选择了用动作进行交流。这是对电影里丽华和佛寺聋哑管理员完全用肢体动作进行交流的呼应,体现了不同国度的普通人或者是同样孤独的心灵之间互相慰藉、互相帮扶的人间温暖。
影片最后,三个孤独而又相互帮扶与慰藉的人,走在寂静的街道,突然传来邓丽君日语版的《再见我的爱人》,就像打开了情感的闸门,不是泪奔,而是无言的感慨——结局不可知,但往事可追忆。即便是要说再见,但曾经的爱,你的名字,永远在我心中,永远温暖着我。这个时候,三个人已不再各自独立,而是形同家人。
影片的主题之一是寻找,不仅要寻找丽华,还是在寻找人间的情谊。哪怕语言不通,只要用心感受和沟通,终究会建立起相互的了解以及信任。如此,人间悲剧也许就会少一些,不同的族群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仇视和战争。
《又见奈良》三位主演的表现也非常出彩。饰演陈奶奶的是演技派吴彦姝,近几年参演过《流金岁月》《相爱相亲》《你好,之华》《北京遇上西雅图2》等影视作品。小泽的饰演者英泽,在《米花之味》里身兼主演、编剧,才貌双全的才女。在《米花之味》里,她讲了很多傣族方言,在《又见奈良》里又讲了大量日语。一方面是她有语言天分,另一方面可见她非常用心和刻苦。一雄的饰演者国村隼是一位挺帅的大叔,他塑造的角色,我印象最深的是韩国电影《哭声》里的一个神秘的日本人。
影片在艺术表达上也挺有新意,比如东方式的含蓄和留白。还有就是时不时来一些充满喜感的情节,这种喜感或者幽默感,使得影片比较灵动,会增强对年轻观众的吸引力。另外,其展示的奈良风土人情,单纯作为风光片看也很受用。
影片里有一处情节格外令人感慨。寻找养女途中,陈奶奶一直带着相机,拍了很多照片,最后发现相机里没装胶卷。小泽替她遗憾,陈奶奶却说,没了就没了,都在我脑子里呢。想想也是,让人念念不忘的东西,都是印在了脑海里,无须照片佐证。
作者简介:董文欣,影城经理,资深电影人,策展人,影评人。征稿邮箱:zaobaofukan@126.com
请在标题中注明“《文艺评论》投稿”字样。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3月24日消息,“斗龙”号潜艇交付和授旗仪式当日在日本川崎重工业公司神户工厂举行,这标志着日本海上自卫队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