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还没长大 却已为人父母 给亲子关系埋下大雷

澎湃新闻 2021-03-17 11:39 大字

日本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新作;

深入阐释“亲子角色颠倒”深度揭露亲子关系最阴暗的一面;

帮助童年受伤的人重建自己,不再把伤害延续下去。

这本书适合谁读?

童年受伤的人;

经常感到被拒绝、被排斥、孤独、空虚、无价值、自卑的人;

新手父母;

心理学爱好者。

为什么推荐你读这本书?

你见过无法在生活或者情绪上照顾孩子,反而还要孩子来照顾他们的父母吗?

有的父母,虽然生理上成年了,心理上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极强的小孩。

成年人的社会无法满足他们的幼儿式愿望,于是他们会将自己想要撒娇的欲望投射到亲子关系中。

在面对与自己权力、力量、地位不对等的孩子时,他们更容易表现出:

依赖、强迫、操控、隐形虐待、施恩图报、假性互惠等行为。

这就是“亲子角色颠倒”。

如果说“无父无母”是一无所有的“零分状态”,那么“亲子角色颠倒”就是“负分状态”。他们不仅一无所有,还要不停地被折磨。

本书作者认为,“长不大的父母”已经成为社会问题。

如近年来人们热议的“毒父”“毒母”“啃小族”等,他们不仅让孩子丧失了童年的快乐,还会给孩子的底层人格留下阴影,影响其终身。同时,不良的相处模式还会代代相传。

这是一本帮助你终止家庭创伤的疗愈手册。作者加藤谛三用丰富的真实案例深入分析了“长不大的父母”的形成原因和心理构造,并提出了终结这一恶性循环的有效建议。

如果你也深陷在:

一直给父母当父母;

感受不到存在感;

感到生命能量逐渐耗尽;

困在原生家庭中感到虚弱的痛苦之中。

认清自己生活痛苦的源头;

发现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重建自己的性格、关系和生活;

学会更加成熟的做家长,不再把伤害传递下去。

我们都是第一次为人子女,也都是第一次成为父母。

我们都平凡又无可选择,都在原生家庭里受过伤害。

但是我们可以终止这一恶性循环,学会用成熟的方式走出童年的伤。

本书目录

前言

第一章亲子角色互换之时

1父母的职责

2无法认同自己

3无法得到满足的基本需求

4被压抑的恨意

5撒娇的过程

6神经症式的“亲子角色颠倒”

第二章住在父母体内的“孩子”

1基本焦虑

2严重的创伤

3不被理解的痛苦

4无法感知爱

5精神暴力

第三章不得不长大成人的孩子

1退行需求

2父母的布偶玩具

3对母亲的固恋

4依赖孩子

5尚未确立的自我

6依赖与敌意

7真实的自己

第四章育儿的背后

1过度宠爱

2隐形虐待

3堆积在心中的不甘

4把孩子当发泄口的父母

5施恩图报

6假性互惠

第五章直面真相

1强迫行为的形成原因

2牵连他人

3家人依赖症

4为控制而爱

5否认现实的父母和孩子

6名为“好孩子”的牺牲者

7一味否定

8如何获得幸福

后记

本书试读

第二章第二节

1.1 父母的职责

为人父母的意思是,你已经成为一个懂得给予他人快乐的人,而不是一味地向对方索取的人。你要做的不是要求孩子为你当牛做马,而是当孩子任性地向你提出要求时,可以尽力满足他们。能够站在这一立场上行事的人,才能胜任父母一职。父母要做的是满足孩子“还想再多玩一会儿”的要求,而不是跟孩子说“我还想再多玩一会儿”。自己不但不能玩,还要在工作之余满足孩子玩耍的愿望,这才是父母应有的立场。

许多人其实在心理层面上还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父亲或母亲。但在现实中,这些人却结了婚,在肉体上成了他人的父母。既然为人父母,那就不得不承担这个社会赋予父母的职责。

实际上,当代家长中的许多人一直在潜意识里呐喊着:“我不要当爸爸”“我不要当妈妈”“我还想接着当个小孩”。

然而现实无视了他们的呐喊声,孩子和社会都在迫使他们承担起父母的职责。

同时,大多数人也听不见自己心底的呐喊声,即使听见了,他们也置若罔闻。他们不理解自己,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存在问题。他们在心理层面上还没有为人父母的资格,所以他们才会对孩子的言行不满,才会因育儿患上神经症[1]。

他们不去反省自己,反而把责任推卸给周围的世界。

小时候没有被爱过的人,即便长大成人,身上也还是残留着种种幼稚的欲望,总是想任性撒娇、为所欲为,想让地球围着自己转,想受到万众瞩目,想忘却时间痛快玩耍。

这些强烈的欲望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因此可以说任性的习气早就渗透进了一些人的骨髓。如果一个人在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爱,那么即使他长大成人,身上的幼儿属性也不会消失,还是跟儿时那个任性妄为的小孩一样。

如果一个人小时候没有玩够,玩耍的欲望就不会从他们身上消失。如果一个人既没有得到充分的爱和严格的教育,也没有玩够,那么即使他已经在肉体和社会层面上长大成人,但从心理层面来看,他还是那个不懂承担责任的小孩,他的内心依旧是一个爱撒娇、缺乏责任感且依赖心理极强的小孩,只不过被一层叫作“大人”的包装纸裹起来了而已。

当这样的“小孩”成了别人的父亲、母亲,即使告诉他们“要学会享受生活的快乐和给予的快乐”,他们也做不到,因此他们育儿不顺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育儿成功的人也没有资格因此得意,并谴责其他家长。在指责那些育儿失败的人之前,应该先感谢自己幸福的过往。

但也不是说育儿失败的人就能心安理得。他们应该好好反省自己为什么没有为人父母的资格。

如果有人12岁就结婚当了爸爸,那身边的人会怎么说呢?他们会说:“真可怜,明明现在是最想玩的时候。”他们会说:“对他来说,父亲这个担子太重了。”然而,现实中有许多父母的心理年龄根本没有12岁,甚至连6岁都不到。

肉体年龄或社会年龄是可见的,但心理年龄是不可见的。这就是问题所在。一个人的肉体年龄到了35岁并不代表他想像孩子一样玩耍的阶段就结束了。而往往只有这个阶段已经结束的人才能过得幸福美满,而没有结束的人则成日满腹牢骚、怨天尤人。

还有的小孩从5岁时就开始照顾父母的心理感受,这已经不只是父母的“想玩的阶段”还没结束,这就是“亲子角色颠倒”的表现。

我曾在一家礼品店买到几张信纸,上面印着一首叫作《在我成长的路上》(As I grow)的诗。

其中有一句写道:“请您多多关心我,陪我共度美好的时光。这样我才能相信自己是一个重要的人、一个有价值的人。(Pay attention to me, and spend timewith me. Then I can believe that I amimportant and worthwhile.)”这是一首孩子写给父母的诗,但其实它也说出了许多情绪不成熟的父母的心声。由于小时候父母没有回应他们的诉求,他们至今还在心灵深处一遍又一遍地呐喊着同样的诉求。一个人要在心底呐喊自己的诉求,同时又要倾听孩子的呐喊,这绝非易事。

他们就算被人谴责没有为人父母的资格,也无言反驳。因为他们确实没有资格,也没有身为父母的责任感。如果他们不直面现实并踏出改变的第一步,就无法让孩子茁壮成长,更无法实现自我成长。

当育儿不顺时,父母能采取的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承认自己有多幼稚。拒绝承认自己“不是一个优秀的父母”的人是最糟糕的。毕竟,只要他们勇敢地承认自己“不是优秀的父母”,就至少能避免沦为最糟糕的父母。

当然,承认了自己的幼稚,你也不能得理不饶人,也不是要让你谴责自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父母”,更不是要让你为此唉声叹气、陷入绝望或者博取他人的同情,你只需要承认这一点即可。然后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下一步。

如果父母拒绝承认自己的幼稚,那他们总会不可避免地责备孩子。颠倒亲子角色的父母总是会为亲子关系中的问题寻找借口,他们会对孩子说:“这都是因为你是一个没用的孩子。”

编辑|青橙原标题:《每日新书 | 自己还没长大,却已为人父母,给亲子关系埋下大雷》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过半调查对象认为震后重建速度慢

日本迎来“3·11”大地震及海啸十周年纪念日之际,一项调查显示,受这场灾难影响最大三个县的调查对象中,超过半数认为震后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