灾难伤痛仍在 重建长路漫漫
3月11日是日本“3·11”特大地震灾害十周年纪念日。当天,日本全国各地举办不同形式的活动,悼念大地震及海啸遇难者。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太平洋海域突发9.0级大地震并引发海啸,巨浪夹杂着瓦砾残垣,瞬间吞噬了东日本沿海多地。这场日本地震记录史上震级最高的一次地震,引发了福岛核电站严重的核泄漏,造成至少2.22万人死亡和失踪。如今,尽管过去了十年,但大地震带来的阴霾仍挥之不去,留下的伤痕仍未抚平,重建工作道阻且长。
时隔一年再办追悼仪式
当地时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各地民众在家中、街头和海边等场所或与家人朋友一起,或独自一人默哀一分钟,悼念在十年前的东日本大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中逝去的生命。
从2012年起,日本政府每年都举行东日本大地震追悼仪式,2019年大约有940人参加。受疫情影响,去年的追悼仪式被取消。
3月11日下午,由日本政府主办的东日本大地震十周年追悼仪式在东京都千代田区的国立剧场举行。日本德仁天皇夫妇,首相菅义伟,岩手、宫城、福岛3县的灾民代表和遇难者遗属代表等人出席参加。为防止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今年追悼仪式的举办规模大幅缩小,参加人员约220名。
为遇难者默哀后,菅义伟在十周年纪念仪式上表示,仍然难以想象十年前因地震和海啸等失去至亲之人的感受。政府将继续帮助受灾者重建生活,作为地震多发国家之一,日本决不能忘记从这次的灾难中吸取教训。
日本德仁天皇也对地震、海啸和核事故的遇难者表示深切哀悼,并提到灾后重建仍存在问题。他表示,必须吸取过去的教训,未来建设一个更加强大的国家。
据日本警察厅统计,死亡、失踪以及与震灾相关的死亡人数合计约为2.2万人。并且,东京电力福岛第一核电站事故的影响目前也未消除。
因地震而被迫避难的人数曾一度高达47万人,虽然在十年间不断减少,但仍有约4.1万人依旧过着避难生活。
有灾区的幸存者表示:“所有人都重新开始生活,但我们心中仍充满悲伤。”一名65岁的妇女这天也来到位于宫城县的墓地扫墓,一家七口只有她与75岁的丈夫得以幸存。谈起那场灾难,她心中仍然悲伤:“即使重建工作在进行,心中也还是空荡荡的。”
2021年3月10日,日本各个受灾地区的海上搜救部门仍在继续搜寻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中的失踪者。
忘不了的伤痛:老人潜水数百次“寻妻”
伴随“扑通”一声,2021年1月中旬,在寒风瑟瑟的宫城县女川町岸边,一名64岁的老人身着潜水服,“全副武装”地跳入大海。
这名老人名叫高松康夫,他潜水并不是出于兴趣爱好,而是为了因地震海啸去世的妻子临终前,留给他的一则消息。
十年前,“3·11大地震”发生后引发巨型海啸,一栋栋木制民居如同一个个小积木盒,被海啸裹挟着前进,大量民众由此丧命,灾区现场如同上演灾难片,情形惨不忍睹。
当时,高松正在附近的一所医院照看岳母,妻子祐子正在当地一家银行上班,而这家银行离海岸仅100米。
心急如焚的高桥给妻子打了无数个电话,都无法接通,却在地震发生半小时后,收到了妻子手机发来的短信:你没事儿吧?我想回家。
正是因为妻子生前最后的这则短信,高桥产生了强烈的愿望,他七年前考取了潜水证。自那时起,他每个月都要跳入大海“寻妻”,累计潜水已超过470次。被问及是如何坚持下来时,高桥表示:“想把妻子带回家”。
这些年,“3·11大地震”的余震多次发生,光是5级以上的余震,就多达90次。而失去亲人的伤痛,让当地灾民心理上遭受了巨大“地震”,似乎每一次震动,都在刺痛着他们本就脆弱的神经,让悲伤往事成为他们挥之不去的梦魇。
躲不掉的核污染:“福岛50死士”现状令人唏嘘
地震后的海啸,使得建造于福岛海岸的福岛第一核电站遭海水漫灌,发生大爆炸,导致核物质泄漏,大量民众匆匆撤离。一夜间,周边地区沦为“鬼城”。
而在“鬼城”核心区域——福岛第一核电站,却有一批人留了下来,他们便是日本电影《福岛50死士》中紧急作业者的原型人物。
据后来的报道,事实上,这批作业者在福岛核事故事发后几天内,就增加到了近200人,在随后的几年时间中,更是累计增加到了数千人。这批人在全球注目的灾难核心区轮班值守,冒着被辐射的巨大风险进行除染和应急等工作。
不过,由于东电公司缄口不言,这批人员的真实身份,甚至在核事故过去十年的今天,仍然是个谜。此前,一名名叫铃木智彦的日本记者扮成临时工人,“卧底”潜入福岛核电站调查发现,里面部分作业工人其实是因为债务缠身,被黑道逼迫而来。也有无业游民甚至智障人员被找来充数,他们对核知识一窍不通。
日本学者重村淳通过对1500名所谓“死士”的调查发现,他们在灾后的境遇并未改善,许多人无法融入社会,出现了酗酒、自杀和药物滥用等严重状况,甚至被歧视和霸凌,生活现状令人唏嘘。
而这些“死士”当年冒死维护的福岛核电站,仍然问题重重,当下最棘手的难题,非“核污水”莫属。
为冷却受损后的核反应堆,福岛核电站不得不持续注水,加上雨水和地下水,大量含有放射性物质的污水产生。截至2020年9月,核电站内上千座储罐存放了大约123万吨污水,且每天增加170吨,预计2022年夏季,将达到容量极限。2020年10月,日本媒体披露,日本政府“基本决定”将处理过的核污水排入大海。消息一出,国际舆论哗然。专家推算,一旦被排入大海,这些污水会随着太平洋洋流,污染世界多地。
虽然随后,日本政府迫于压力暂未执行该计划,但这些污水仍像悬在福岛上方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不能妥善解决,随时可能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更令人担忧的是,今年3月10日,日本原子力委员会发布新的报告称,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和3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排出的部分气体出现倒流,由于气体里含有氢气,有可能再次引发爆炸。
福岛“核危机”,远没有真正解除。
回不去的家园:一通电话“打”给故去的亲人
如果说十年来,“提心吊胆”已成为当地灾民生活的一部分。而这样的生活,在外出避难的灾民眼中,却有另一番解读。
作为在核灾难中受损最严重的福岛县,事故发生后,曾有约16万人被迫远走他乡。而十年过去了,还有7个市町村尚处于避难状态,约4.1万人至今还过着背井离乡的避难生活。
长期的避难生活,摧残灾民们的心灵家园。最新数据显示,在“3·11大地震”的灾民中,可能患抑郁症的人数高达5.7%,高于日本平均水平;而在福岛,已有超过2000人因为与“3·11大地震”有关的原因自杀。他们逃过了那场巨大的灾难,却始终难以摆脱阴影。
17岁的小春来自岩手县大槌町。在大地震中,她失去了所有至亲,不得不寄居于远在广岛的伯母家中。多年之后,她回到大槌町,来到了一座“风之电话亭”,萌生了“想再和家人说说话”的想法……
这是日本电影《风之电话》的桥段,里面出现的“风之电话亭”在现实中真实存在,虽然这台特殊的电话没有电话线,但“3·11大地震”后,已经有超过3万人专门来到电话亭诉说思乡情。
年复一年,虽然重建工作正逐渐抹去当年地震的痕迹,但创伤依然等待治愈。
本报综合报道
新闻推荐
这是3月9日在日本宫城县石卷市大川小学遗址前拍摄的人们献上的悼念花束。新华社记者杜潇逸摄本报讯日本迎来“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