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变革下困惑的年轻人 ——读夏目漱石《三四郎》

潍坊晚报 2020-07-04 10:16 大字

◇董莲莲

“著作以想象丰富,文词精美见称。早年所做……轻快洒脱,富于机智,是明治文坛上的新江户艺术的主流,当世无与匹者。”这位让鲁迅给出如此高评价的文人,就是日本文学的领军人物——夏目漱石。

《三四郎》是夏目漱石于1908年创作的长篇青春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三四郎脱离原有生活的舒适区,从熊本来到东京求学。适逢明治新思潮的盛行,置身其中的三四郎饱尝由此而生的思想碰撞与不适应,在破茧成蝶的过程中感受撕裂之痛以及其中裹杂的迷茫与困惑、痛苦与彷徨。

明治维新作为扭转了日本历史走向的改革运动,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全盘西化,例如文化上翻译西方著作,教育上派遣学生留学,军事上参考西方训练制度………全方位、多层次地使日本迅速“脱亚入欧”。

然而,西方的开化是“文艺复兴”几百年来由内而外自然觉醒的过程,缺少这个过程的日本,不可控地出现了思想和行为的错位。

夏目漱石经常用“火车”这个意象来形容日本的大踏步前进,在他的“俳句式小说”《草枕》中,画师以“火车”为题,谈到他的“二十世纪观”:“把几百人一起塞进一个箱子里,轰然奔跑。没有商量。被塞进去的人以同样的速度被拉到同一停车场……”这段话形象地写出了在现代化进程中,所有的日本人在同样的助推力之下,于自顾不暇中被迫前行。

在本书中也出现了“火车”,即三四郎从熊本前往东京时坐的那辆。“只听见火车响着吓人的声音向前驶去。三四郎合上了眼睛”。这辆火车带着三四郎驶离了传统的过去,奔赴未知的将来。然而对未知的担忧,又让他不自觉地想要逃避,于是“合上了眼睛”。

东京作为日本的政治中心,是思想飓风的发源地,而东京的大学生,处在价值观极易塑形的时期,最容易受新思潮的影响,不可避免地成为西方思想的先行实验者。

但是,短时间内急剧扭转的社会风气根本无法撬动日本的精神根基,传统与改革的冲撞所造成的矛盾感,必然会在这群大学生的身上得到体现。

夏目漱石在《三四郎》中描写了改革浪潮冲击下的四种人物状态,一种是浮躁跳动,随着浪潮起伏的跃动人,代表人物与次郎;一种是表面上具有开化的西方思想,实际上还是被传统所束缚的群体,代表人物美弥子;第三种是岿然屹立于改革之中的坚定者,代表人物广田先生;最后一种是茫然不知所措的一群人,代表人物是主人公三四郎。

其实历史的车轮经过之后,我们蓦然回首,看到的必然是最中轴的东西。以现在的立场去看日本,我们发现它经历过明治维新,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极大的突破,成为当时亚洲的领军人物。可是处于同时代的作家,尤其是夏目漱石,他们更关心的是当下的情况,相比于整体,他们更关注于个人。

在夏目漱石那里,他看到青年人的“自我本位”产生了危机,他将自己的这种危机意识投射到了小说中,也感染了自己笔下的人物。所以,《三四郎》虽然是一本青春小说,但其中必然夹带着作者对这个时代的批判和感知,让读者对其中的人物产生了共鸣。

新闻推荐

日本东京迪士尼时隔4个月恢复营业 采用预约入园制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当地时间7月1日,日本东方乐园公司恢复了旗下东京迪士尼乐园和东京迪士尼海洋乐园的营业。为防止新冠病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