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俗语常说破家值万贯,如今“断舍离”却成为一种生活时尚 扔东西真的会让人愉悦

玉林晚报 2019-12-22 07:51 大字

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近日发布了“2019年度十大网络用语”,“断舍离”位列其中。以前俗语常说破家值万贯,如今“断舍离”却成为一种生活时尚。这180度的转变背后,体现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得物质过剩成为人们“甜蜜的负担”。“断舍离”的理念应运而生,极简生活法则备受推崇。

为什么“断舍离”能让人产生愉悦轻松的心理呢?这其中有心理学依据吗?

当我们说“断舍离”时,我们在说什么

“断舍离”这个概念的风靡,始于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写的《断舍离》一书。受日本禅院生活的启发,山下英子总结出了一套从整理杂物到整理人生的“断舍离”之道。

所谓“断舍离”,山下英子的定义是——通过收拾家里的“破烂儿”和整理内心中的“破烂儿”,让人生变得开心的方法。这个“破烂儿”,既指的是家中不需要的杂物,也指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人事物。比如压箱底的衣服,过时的电子产品,闲置的瓶瓶罐罐,费力维持却不讨好的社交……

“断舍离”的操作是:断绝不要的东西,舍弃不必要的牵绊,离开“多就是好”的执念,只留下自己真正需要的。通过为生活做减法,为内心腾出清爽的空间,获得轻松自在。山下英子将这个过程描述为“行动带来心灵的变化”。

为什么“断舍离”能让人轻松自在?

美国现代心理学主要流派,行为主义观点认为:人的所有外显行为,都是他内心世界的反映。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推断他的内心状态和心理过程。譬如:一个人房间很混乱,很大程度反映了他内心的混乱;一个人喜欢囤东西,反映了他对物质匮乏的恐惧和焦虑。

有些人表示“断舍离”对他们来说很难:很多东西就是不舍得扔,很多东西就算不需要却还是买买买停不下来,房间怎么收拾都不整洁,打扫没两天又变得乱糟糟……其实,这正是一个审视自己内心的大好机会。外在生活很难做到“断舍离”的人,内心也有很多无法“断舍离”的东西,比如某个人、某些欲望、某种情结。“断舍离”的外在练习,正好有助于梳理内心世界,重建内心的秩序。

从行为主义观点看,内心世界和外显行为是紧密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内心进而改变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行为,来改变内心。当你扔掉不需要的物件时,你是在清理自己的内心;当你克制住买买买的冲动时,你是在管理自己的欲望。房间清爽了,内心也是清爽的。外在的“断舍离”,跟内心世界息息相关。

回想一下,你有多少次因商场打折促销,买下不适合你的衣服?又有多少次因为广告的煽动,囤了很多你根本不需要的物品?这些决策受到很多非理性因素的干扰,它并不是最优的,甚至还会带来诸多麻烦。美国心理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西蒙提出了“有限理性”决策模型,指出:人在实际决策时,并不能做到完全理性。人的决策受个人态度、情感、动机、知识经验等多因素的影响,只能做到部分理性。

“断舍离”反映了人们回归简单生活的欲望

“断舍离”提倡一种“更少但更好”的生活方式,它主张我们要选择适合自己的、有用的,能让人在做决策时更理性。

当你习惯思考“这东西对我有用吗?它适合我吗?我想买它是出于需要还是出于焦虑?”你便提升了自己的理性决策能力。“断舍离”让你有机会了解自己喜欢什么、需要什么、价值观如何等。你越了解自己,做决策时,越能从自身的最大化利益出发,所做决策也更能带来快乐和满足。

当你能够屏蔽无关因素的干扰,便不会被焦虑、恐惧、攀比等非理性情绪裹挟,比如你不会因为同事买了最新款的奢侈品,便不顾自身情况盲目跟风。所以说,“断舍离”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生活智慧。

“断舍离”作为2019年网络热词,反映了人们想要清减欲望、回归简单生活的渴望。让我们多给生活做减法,借由“断舍离”的练习,了解自我、梳理内心、掌控自己的生活。

(来源:《科技日报》)

新闻推荐

蝶变的乡村 聂 浩

我的家乡在寿县最西部的张李淠河湾。古老的淠河,犹如一条白练,从大别山的崇山峻岭中逶迤而出,一路高歌低吟,流经隐贤镇、张李...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