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期食品 你会买吗
原价150元的进口儿童牛奶,30元一箱;市场上70元一袋的日本麦片,50元买两袋;欧洲进口红酒5折出售……近日,在一些电商平台和超市,部分进口食品因为临近保质期,被卖出了“白菜价”。不过,有些折扣食品背后存在进货货源不明、来路复杂的情况。专家提醒消费者,购买临期食品时,除了看保质期,还得关注食品的储藏条件。对于冷链食品,最好不要等到临期了才购买。
市场“白菜价”成揽客关键
临期食品是即将达到保质期、但仍在保质期内的食品。这些食品在剩余期限上有的短则几天,有的长达数十天,售价仅为原价的20%—50%。如今不少城市的超市设置了专门销售临期食品的货架,其中大多以进口食品为主。
记者了解到,一般商家销售的临期商品剩余保质期大概在2—3个月以内,定价随着保质期限临近逐步降低。比如,还有2个月保质期时打5折,1个月左右的打2折。一般在真正过期前都能售空,个别剩下的做报废处理。
不仅在实体店,拼多多、淘宝、京东等也能看到“临期食品”。2018年,拼多多领头尝试“临期奶”的销售,曾引发了关注。电商平台上诸如坚果、酸奶等临期食品,不少店家的月销量甚至过万。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表示,商家销售临期食品是对库存消耗刚需的一种解决方式。北京一家便利店的销售人员表示,将临期食品单独售卖,对销量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较低价格让更多消费者享受到崭新的味觉体验,同时也减轻了库存压力,一举两得。”
在部分消费者看来,临期食品比普通食品更具有吸引力。“便宜又好吃。”湖北武汉某事业单位员工王晓慧说,一些价格在上百元的进口商品临期销售时只要几十元就能买到,“反正也在保质期内,口感与日期较新的也没什么差别,我还是很愿意尝试的。”
隐患进货渠道复杂不透明
然而在部分临期食品热销的同时,也有一些现象值得重视。
在部分出售进口临期食品的折扣店,商家没有对商品保质期进行明确提示,只在明显位置标注“特价”。此外,一些在售的食品离过保质期仅有几天。
在电商平台,一家售卖临期食品的店铺写着不支持无理由退货,无法保障产品毫发无损;膨化食品挤压泄气、饼干碎了不赔偿等条款。因为价格低廉就附带这些霸王条款,显然有损消费者切身利益。
进口食品折扣店内满满的临期食品从何而来?对此,北京饴食货仓国贸分店的店员表示,他们15家连锁店由公司采购部统一进行调货配货,具体渠道并不清楚。而更多的商家则拒绝透露其进货来源。
“很多大型商超会将部分临期食品退还给供应商,以调换新货;一些厂家产品同质化严重,销路不畅,库存也有积压;还有的经销商放弃某一品牌的代理,选择清仓。”一位不愿具名的知情人士透露,这些路径都能成为临期食品的货源,其价差利润十分可观。
在百度有关临期食品主题的贴吧内,全国各地的人正热火朝天地求购、售卖批量临期食品,“不单独拆包卖,找老板一折打包全部收走,价格能商量。”一些商家打出这样的广告语,甚至还有人四处发帖求购刚过期的食品。
建议挑选时关注储藏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副教授范志红表示,保质期快到的那一段时间,并不意味着食物不能食用或安全性下降,所以对于消费者来说,如果愿意购买,在食用时不必有心理障碍。不过,挑选临期食品也有“门道”,消费者在关注保质期之外,还需要关注食品的储存条件要求。
任何一个产品的保质期,都有一定的储藏条件要求。一般来说,储藏温度越高,同样一种食品的保质期越短。比如说,-18℃下能保存12个月,不等于-8℃下也能存这么长时间。冷藏食品往往并不能全程在包装上标注的冷藏温度下储藏,这样就容易提前过期,比如熟食等。此外,冷冻食品包装上都写着-18℃下保质多少个月,实际上它并没有办法做到在运输中和超市里完全保持在-18℃下。因此,购买这些冷链食品时,不要到临界期再买,还是买那些最新出厂的产品比较放心。反之,比如糖果、蜂蜜,糖分很高的固体饮料等,它们放几年实际上都不会有安全问题,因为太干了,微生物没法繁殖。
既然是临期食品,其保质的时间就短了,消费者要确保在保质期之内食用,而不是为了贪便宜大包小包买回家,以至于最后还是要丢掉。
对于商家来说,2012年1月27日,国家工商总局发文要求,对即将过期的食品要作出醒目提示,也就是说,到了保质期临界期限的食品需要告之顾客并单独出售。综合
新闻推荐
新华社东京8月28日电(记者华义)日本宇宙航空研究开发机构和理光公司28日宣布,它们成功研发出一款太空使用的小型360度全景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