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笔筒 ■ 戚锦顺

安徽日报 2019-08-16 06:58 大字

笔筒,在我国古代除笔、墨、纸、砚外,算得上是重要的文房用具,相传始于宋,流行于清。笔筒材质多样,常见的有木、竹、瓷、铜、紫砂等。我不是书画家,也不是收藏家,只是觉得笔筒特具艺术个性,既可观赏,又可把玩,艺术性、实用性融为一体,文化品位较高。故在我的案头也留有几件不同年份、不同款式、不同材质的笔筒。

我那只瓷笔筒,虽然没有堂名,没有钤印,不只因为是早年留下的老物件,主要是在当今市场上很难见到,所以一直留在身边。这只笔筒平底,厚壁,底中央有一圈下凹,下凹部分涂有白釉。筒壁上旧时古妆美人图,作者印章清晰可见,但落款十分模糊,无法确切辨认款识,根据其制作特征,估摸属晚清时期窑品。

那只用毛竹做的笔筒,则利用竹节的弯度和它自然天生的几何状的孤线形竹筋纹巧雕而成,上面刻有高大挺拔、迎风抖擞的竹子和藏身山谷、幽然飘香的兰草。兰竹边还有郑板桥的一首诗:“日日红桥斗酒卮,家家桃李艳芳姿,闭门只是栽兰竹,留得春光过四时”。诗配画,画写意,相得益彰。由于制作者刀法细腻,线条流畅,笔筒于简洁之中见典雅,平淡之中见奇趣。

在我的书架上,还有一件是我1956年参加工作时买的一款直口、直壁、口底相若的紫砂笔筒。高12厘米,宽6厘米,器型小巧玲珑,非常适宜于置放钢笔、圆珠笔、小楷毛笔。笔筒四壁刻有暗香独自来的梅花、兰花和“梦笔生花”四个隶体字,以及笔筒制作者的题款:“岩如生作于陶古斋中”。岩如生,真名邵云如,号北岩、逸然轩主人、岩如生,其室号陶古斋。1888年出生于江苏宜兴制陶世家。他自幼习书法,喜绘画,10岁时就投师学艺,颇有长进。年轻时曾与陶艺名家卢兰芳、韩泰结为挚友。1916年,邵云如在任宜兴省立陶业工厂技师时,将徐悲鸿创作的名画《仓颉》在紫砂陶板上用彩釉彩绘成功,并获得1600元大洋稿酬。邵云如把这笔钱资助给了徐悲鸿,作为他去日本考察的费用,他自己也因陶刻作品优雅潇洒、乐于助人的高尚品质而名声大振。当年宜兴陶艺界有两支身怀绝技的匠人,一支擅长制陶,一支擅长陶刻。陶器因陶刻而增色,陶刻又随陶器广为传播。邵云如就是当年制陶业陶刻顶尖高手,他运刀如笔,精妙绝伦,成为清末民初陶刻专业开山宗师。他的传器有笔筒、觚菱提梁壶、大柿壶等,我收藏的这个紫砂笔筒想必就是他的真作,有比较高的收藏价值。

新闻推荐

74年前的今天日本投降 新华微评:以史为鉴 吾辈自强

74年前的今天,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华儿女历经14年浴血奋战,取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以史为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