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能够“锻炼”聪明吗?

济南时报 2019-02-28 14:13 大字

□徐敏

因为太忙而忘记他人交代的工作,写在记事本上又忘了看记事本;会议上的发言往往抓不到重点,嗑嗑巴巴;需要花费很长时间才能从一堆资料中找到有效信息;早上仅仅回复完邮件就感觉已经耗费了一上午的精气神儿……

想必在工作和生活中,许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然后用羡慕的眼神望着那些看起来更聪明的同事或者朋友:“我要是能像他们一样有个聪明的大脑就好了。”转而又想到,人的大脑构造本来就是不一样的,还是不要妄想。日本的一名“记忆达人”园善博用《不知不觉让头脑变聪明的小习惯》一书会告诉你,此刻放弃还为时过早,“大脑聪明与否”实则不完全由遗传决定,极其简单易操作的训练即可把大脑锻炼得聪明起来。

众所周知,好的记忆力是人们所认为的聪明大脑的重要标识。在读书时代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文科类课程比如历史、地理等确实需要很多“强记”的内容,好的记忆力毫无疑问能够“有效助攻”;即使在职场,好的记忆力也能够帮助职场人士从繁多的工作中事半功倍,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研究大脑功能的记忆学家园善博从科学的角度分析,人的记忆力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锻炼来改善。园善博从大脑科学角度分析,把记忆力按照长度严密地划分为三种类型:感官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而提高记忆力的方法,就是把感官记忆上升为短期记忆,把短期记忆上升为长期记忆。

感官记忆对大脑不会造成任何负担,就像车窗外流动的风景过目即忘。要把它转变为短期记忆,至少需要让信息在大脑中停留数十秒,下意识地给大脑施加这样的负荷,大脑就能变得灵活起来。园善博的方法很简单,比如早上上班的公交车上看到一块醒目的广告牌,试着过上十几分钟后回忆一下:广告牌上写了什么内容?是什么颜色的?设计的特色在哪里?这样小的练习其实就可以帮助人们锻炼记忆能力。如果在这天工作的午休时间再跟同事描述一下这块广告牌,无疑这段记忆就变成有效的短期记忆了。

所有教人们锻炼记忆力的记忆专家们都会强调“手写”的重要性。在会议上做笔记的行为,其实可以让自己的短期记忆力得到锻炼。因为,如果只是一味地听,除非特别用心去记忆,否则很快就会把别人的话忘记。然而,记笔记的行为是努力让信息在自己的大脑中停留十秒甚至更长的时间,然后再提取到笔记本上。这样的行为会给大脑增添负担,进而提高大脑的灵活性。某种程度上来说,“大脑越用越聪明”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园善博这样的记忆专家们坚信大脑可以通过练习变得聪明,也因此给出了很多实用的小方法,比如手写笔记、发声记忆、信息归类、减少干扰事务等等。事实上,园善博本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他曾患有阅读障碍症,后来运用记忆机制学习法不断克服自己的障碍,并且成为“记忆达人”。而在各类励志类书籍中,我们也看到过不少这样的例子。

我们定义的智商,是在一定的认识规则下确定的,脱离知识本身的能力,诸如记忆力、快速反应能力等等。这些东西有先天的成分,但确实并非完全天生的,如果就世界著名智商俱乐部门萨的标准来说,大部分智商的渐进曲线都会在高等教育时期产生一个突进。也就是说,智商不完全是天生的能力,高等教育作为人一生中最为系统的一次整体教育,对智商评估结果影响巨大,说明后天锻炼是可以提高甚至相当必要的。

然而,生活中我们似乎也见过那些“如何努力也无法变优秀”的人们。近期有一篇《我儿子学习不好,但他很优秀》的热门文章,作者是一名小学男生的妈妈,她一度无法理解,为何孩子父亲是985博士、母亲是985硕士,在“天时地利”的基因下生出的孩子却非常平庸甚至很差。父母也对孩子进行了很多科学的引导和训练,孩子却始终没有明显长进。最终父母坦然接受了这样的事实:并不聪明的孩子也可能拥有幸福的人生。

这或许可以用知乎上一个网友的回答来解释:先天智商决定了你可以达到的范围,而后天的训练让你争取在这个范围内达到最大化。

新闻推荐

日本核禁区内的大工地 走进福岛污染土处理设施

福岛核电站通往福岛第一核电站的公路两侧,堆积着无数大型黑色袋子,里面是福岛核事故后清理出的核辐射污染土(简称污染土)等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