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害怕深度阅读的苦 那是你去看世界的路

西昌都市报 2019-01-30 01:01 大字

很多时候,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往往是去看那些“看不懂”的书。 据网络

文/唐一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买了一大堆书回家,希望从书本中获取知识,过了一段时间却发现自己并没有多少长进。

读了经济学的书,面对投资抉择,依然犹豫不决;读了管理学的书,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还是不懂如何处理;读了心理学的书,自己有了负面情绪,照样没办法控制……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多时候是由于我们的阅读习惯所导致的。

作家毕飞宇说:读读不懂的书不愚蠢,回避读不懂的书才愚蠢。

很多时候,真正有价值的阅读,往往是去看那些“看不懂”的书。

读不懂的书,是为了寻找自己没看过的世界

毕飞宇曾在文章中写到,他看了很多遍霍金的《时间简史》,但“没一次有收获”。

每一次读《时间简史》,他都读得极慢,有时候为了一页,他会耗费几十分钟,总觉得自己是在旅行,窗外是皑皑的雪峰,离他非常遥远,怎么爬也爬不到。

或许你会问,既然如此,为什么还要读?

毕飞宇的回答非常有诗意:

我清楚地知道,我这辈子都不可能登上去。但是,浪漫一点说,我为什么一定要登上去呢?再浪漫一点说,隔着窗户,远远地望着它们“在那儿”,这不是很好么?

毕加索有一个特殊的爱好,他爱看爱因斯坦的书,他说:

当我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

是否能读懂,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打开这些书,试图用自己毕生所学去了解他们却依然徒劳无功时,你会知道,自己所知道的只是沧海一粟,外面还有个如此广阔的世界。

读经济学的书,我们能从宏观的角度,解读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

读哲学的书,我们能探寻人类存在的意义;

读美学的书,我们能了解审美的本质。

如果你因为自己看不懂,而不去了解这些伟大的智慧,那你就错失了睁眼看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的机会。

正如毕飞宇所言:

一个人所谓的精神历练,一定和难度阅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读不懂的书,是为了走出思维的舒适区

小时候,我爸教我下象棋,但我学会之后,总不愿意和他下棋,最喜欢和邻居同岁的小孩下棋。

和我爸下棋,他的棋力比我高得多,他总能两三下就赢我;但和邻居的小孩下棋,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大家你来我往下得热闹,我还总能赢几盘。

后来,我爸和我说:“如果你想有进步,就要不断和高手过招。”

和高手过招,很容易就输,但在输的过程中,你能不断看到别人下棋的高招,自己的水平也能提高。

但和自己水平相当或者更低的人下棋,下来下去都是一个样,不会有多少进步。

读书就好比下象棋,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读者和写作者之间的“过招”:

写作者抛出自己的思想、文字;读者见招拆招,不断理解写作者的思想,这就是胜利。

如果只是待在舒适区里,天天看自己看得懂的书,你自然可以“百战百胜”,但对自己水平的提高,却是毫无益处。

你面对的,只是一个你早已无数次战胜过的对手,你没办法超越自己,达到更高的层次。

IBM首席执行官罗睿兰曾说:“成长和舒适不能同时存在。”

避难就易是人的本性,在困难和容易之间,我们总是选择后者。

殊不知,更舒适的道路,意味着停滞,你不逼自己跳出舒适区,看再多的书也没有用。

正如作家张佳玮所说的:

任何知识的汲取和欣赏都是需要投入学习成本的,阅读也是一种技巧,需要锤炼。别指望世上的一切都是知识的稀粥,熬好了让你不用咀嚼就可以吞下去。

读不懂的书,“量变”也会引起“质变”

李笑来在一次分享中,曾提到一个必须学会的阅读本领:

一本书,只要必要,即便是读不懂,也要读完。

在他看来,读不懂没关系,随着阅读次数的增加,不理解的部分就如阳光下的坚冰一样,慢慢在减少。

总有一天,量变会产生质变,随着你阅历、学识的增加,你过去读不懂的书,终于在某一刻理解了,这就是人们所说的“顿悟”。

而且,读书的作用往往是“润物细无声”,它内在的智慧,会慢慢作用在你的身上,对你产生影响。

作家杨照就有类似的经历,他初中时开始看哲学家黑塞的书,每天五点半起床,一行一行,一字一字地读,但就是读不懂。

往往早上读完,晚上问自己今天到底读了什么,脑子里一片空白,完全记不住。

但他就是不服气,觉得只要坚持下去,总有一天,这些陌生的字眼会变得豁然开朗。

几年之后,他到了高三,那时候他已经放下了黑塞的书,有一天他无意中在书架上翻出了黑塞的《彷徨少年时》,看到上面有一段话:

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找出被允许的和被禁止的事物有些人疏于思考,懒得为自己的行为把关,他只要不违反别人规定的禁令就行了,因为这样他可以过得很轻松。还有些人在心目中有一套自己的法则,每个人都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杨照吓了一跳,这就是我自己的信念啊!他继续翻下去,书中故事的情节他已经非常陌生了,但书中的道理,他却是再熟悉不过。

当年没读懂的《彷徨少年时》,依然一字一句进入了他的大脑,影响了他的感受。

从书本中获取力量

这里有3点建议

那么,如果想从阅读的舒适区中走出来,获取更大的进步,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有几点建议。

第一、多读点“略难”的书

所谓“略难”,就是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思想层次没有达到读这本书的要求,书里有不少东西弄不明白。

当然,对于不同的人来说,知识深度和学识不一样,所谓“略难”很难明确定义。

但不可否认的是,只要这本书读起来不好懂、费脑子,需要你苦苦思索、查阅资料才能理解,这本书就是“略难”,就值得我们一读再读。

毕竟,童话通俗易懂,看着不费劲,但人这一生不是活在童话世界里,不可能只读童话。

多看点自己费力气才能看懂的书,这对于自己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

第二、多看一些自己专业之外的书

很多人看书,总有一种局限性:爱看和自己专业有关的书,或者看一些对自己的职业有用的书。

不可否认,现在社会飞速发展,“实用性”是不少人看书时必须要考虑的事情,他们对于和自己无关的书,往往不会花时间精力去读,甚至会将其称为“闲书”。

有人曾在知乎上提问:“看闲书真的有用吗?”

在他看来,看闲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扩展一个人的视野,但因为缺乏目的性,能记住的信息也偏少,看闲书除了很有趣,真的有用吗?

作家张佳玮如此回答:

你也说了,‘看闲书可以丰富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扩展一个人的视野’、‘很有趣’,如果这还不叫有用,那什么叫有用?

读书,就应该像吃饭一样,营养要均衡,尽可能让自己博览群书、广泛涉猎,了解不同的领域。

只有这样,你才不会局限在自己的天地之中,培养出广阔的视野,对世界和社会有更深度地理解。

第三、阅读,不忘思考

学习和思考,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不少人读了书,只看懂了文字,却没有用大脑去思考,自然不会在自己的心中留下多少印象。

麦肯锡咨询公司日本分公司的前任社长大前研一有一个读书的“1:3法则”:

读1小时书,就要花3小时去思考里面的内容。

每读完一章或者一段,你最好停下来,整理一下刚才读过的内容,问自己几个问题:

刚刚这部分,到底表达了什么意思?在我以前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书中所描述的情况?以后我的生活如果遇到了书中所描述的情况,我应该如何应对?

只有通过不断地思考,书本才能从文字变成你头脑中的智慧,成为你生命的一部分,在你以后面对困难时挺身而出,给予你应有的指导。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成长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阅读也是如此。

如果你希望通过书本来获取知识,那请走出阅读的舒适区,去挑战那些自己读不懂、没读过的书。

因为没看过,意味着一个新的天地,意味着一个全新的开始。希望大家都能多读自己没读过、读不懂的书,因为只有一次次的磨砺,才能让你得到真正的成长!

据搜狐文化

新闻推荐

新研究预测 北太平洋中部 微塑料垃圾将大增

日本日前发布的一项新研究指出,到2030年日本周边海域和北太平洋中部的微塑料垃圾将达到2016年的约两倍。九州大学和东京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