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明成为每个人的自觉
时光的脚步,即将走到2018年的终点。
回望过去的300多天,在目不暇接的社会热点中,两幅迥然不同的图景一直在头脑中交织:
一幅是动人的文明瞬间,是台风过境后留下一封封感谢信的农民工,是徒步川藏线捡拾垃圾的青年人,是炎炎夏日下传递清凉的“爱心冰箱”;
一幅是刺目的蛮横场景,是高铁上不愿起身的“霸座男”,是公交车里抢夺方向盘的“无理乘客”,是为了追星堵在登机口致航班延误的“疯狂粉丝”。
前者让人感受到温暖,让我们的心靠得更近;后者让人心生愤慨,也受到舆论的普遍谴责。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每个人对文明的拥抱,对不文明的排斥,才构成了社会向善的道德土壤。
文明究竟是什么?哲学家说,它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社会学家认为,它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代表了一个社会的进步程度;心理学家表示,文明是一个人内心的自律,是他和外在世界打交道时的克制。
说到底,文明就隐藏在城市的每个角落里,体现在每个人的举手投足间。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是一种文明,景区内不插队是一种文明,吃自助餐时吃多少拿多少也是一种文明。文明是人们对规则的敬畏,对他人的尊重,对良善社会的期盼。
金字塔不是一日建成的,文明的养成也不可能一蹴而就。尤其是在一个剧烈变迁的社会里,当旧的规范已经倒下,新的范式还未完全建立之时,就可能会出现个别人突破社会底线的现象。可喜的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建设文明社会、争做文明人,已经成为社会的共识。
不过,文明不会从天而降,教养也无法自动习得。它需要涵养,需要教育,需要培育和浇灌。路上红灯闯不闯、老人摔倒扶不扶、他人有难帮不帮,一个人在遇到事情那一刻的选择,透露出的不仅是你自己的道德水平,还包含着你父母言传身教、老师谆谆教诲、榜样感染示范的全部姿势。每个人都是一面镜子,在里头,你可以看见社会的模样。
文明不仅是教育出来的,还是管出来的。去日本旅游的人,往往会感慨于其一尘不染的城市,一丝不苟的垃圾分类,认为那是现代文明的结晶。殊不知,干净的背后是日本对垃圾分类严格的法律和制度约束。日本关于垃圾分类的法律条文之多、量刑之重,堪称世界之最。
中国也同样如此。回头去看这几年中国在文明领域的频频动作,无论是对失信行为的联合惩戒,还是黑名单制度的建立,或是文明促进条例的出台,都是在用法律和规则,去约束人们的行为,加大公民“做小恶”的成本。其效果,在不断彰显。
当然,惩恶更要劝善。对文明行为及时鼓励,才能树立崇德向善的价值导向;对凡人善举进行褒扬,才能让文明成为时代的精神风尚。
无论是法律,还是教育,或是引导,这一切举措都有一个共同的终极指向:让文明真正成为每一个人内心的自觉。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全社会努力,需要每一个人参与,更需要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新闻推荐
2009年,一部展现日本太地町捕杀海豚场面的纪实影片《海豚湾》,将日本捕猎海豚的血腥展现在世人面前。镜头记录下了这一切,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