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曾经这样造新词

老年生活报 2018-11-05 08:31 大字

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的到来,为中国翻译了不少新词。当时,社会和宗教名词翻译较多,如“法律”“审判”“基督”“使徒”等名词。另外一些传教士还与中国知识分子合作,完成了徐光启两百多年前未能完成的事业,即将《几何原本》全书翻译完成,并介绍了西方最新的数学研究成果。其中“圆锥”“曲线”“微分”“积分”等新名词都是这一时期诞生的。

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学者才开始主动大规模进行科学名词的翻译活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国学者徐寿对化学名词、特别是元素名称的翻译。他在江南制造总局设立翻译馆,专门翻译与化学有关的各类书籍。由于化学这一概念本身就是外来词,想要意译各元素的话,难度极大,为此他采用音形两译法,把化学元素的英文读音中的第一音节译成汉字,作为该元素的汉字名称。于是“锌”“锰”“镁”和“氢”“氦”“氧”等元素的汉字新名就此出现。

19世纪末甲午战争失败,中国人在震惊之余,一批有志者决心借鉴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经验。大批中国学生赴日留学,因此,日本人明治维新时期发明的“和制汉语”大量流入中国。 “和制汉语”来自两方面,一是从中国古典文献中挑选旧词,冠注新的词义,如 “文化”“法律”“革命”“自由”“权利”“阶级”“共和”等。另一种则是利用汉字和汉字构词法新创的词汇,如“物质”“美学”“哲学”“抽象”“代表”等。

当然,一些汉语新词也流入日本,比如“化学”一词,早期日本学者将其译为 “舍密”。 1855年,中国学者王韬在观看化学实验表演时,对西方学者戴德生在实验中让水的颜色千变万化大为惊叹,便将这一手段命名为“化学”。日本学者对“化学”一词一见倾心,舍弃了“舍密”,全部改为“化学”。 宋海博

新闻推荐

Mazda海外销量火爆即将发售2.5L车型

在火爆的市场需求下,马自达近日推出搭载“SKYAC-ITV-G2.5”自然吸气发动机的CX-8车型,并将于11月29日在日本正式发售。究竟...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