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见大,喜欢流水账日记

三江都市报 2018-10-08 08:13 大字

《藏书不乐》封面 图据百度百科路来森

很喜欢读学人的散文随笔,感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多识。

此多识,包括两点:一是学识丰富;二是见识纷繁。学识,是学养累积的结果;而见识,则彰显着一个人认识的高度;实则,后者,也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

周振鹤,主要从事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同时,又旁及地方行政制度史、文化语言学、近代新闻史等多方面的研究,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就是“捞过界”。如此的学养,也决定了他散文随笔的特色,那就是驳杂。但驳杂却不肤浅,恰恰于驳杂中,更凸显出作者学养的广博、深厚,和见识的独到、精微。

新近由东方出版社出版的《藏书不乐》一书,也同样彰显着周振鹤先生散文随笔的这一写作特色。

《藏书不乐》,文章内容虽然驳杂,但其要旨,不脱书人书事。具体内容,又可大体分为以下几部分:藏书淘书、读书札记、怀旧怀人、书评书序等等。

藏书淘书,表达的是作者的书之情趣。比如,他的藏书倾向,他的淘书乐趣,还有他藏书、淘书的眼光。多数人,都说藏书乐,而周振鹤先生独认为藏书不乐;那么,真的是藏书不乐吗?不乐,却还在不断地买,不断地藏,可见,说到底,其骨子里还是藏书乐的,唯一不乐处,其实,也只在于担心自己的藏书无处可放,藏书难尽读。

读书札记,最能见出作者的阅读倾向,也最能见出周先生的学养和识见。

周先生似乎特别喜欢阅读学人日记,由此,他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日记观。多数人,是不喜欢流水账式日记的,而周先生却说:“日记最要紧的要素就是流水账,而历来老师教导的什么日记不要记成流水账,都是错误的。”何以如此?因为在周先生看来,“越是流水账式的日记,就越有史料价值”。

为此,他还特别将回忆录、自述、传记三种文体,与日记作了比较。他说:“这世间最靠不住的东西就是回忆录,有时言之凿凿的事,一经旁证,便成虚妄。口述历史同样可虑,口述者对于过去之事常有选择性记忆,有时亦并非刻意为之,但总是自然而然地倾向于对自己有利的叙述。进一步而言,即使是传记——不管自传还是他传,也有需要证实之处,自传与回忆录的毛病相同,他传则由于作者目的不同,也很有可能为了抑扬的需要而损害事实的真相。”

所以,周先生宁可相信日记。但日记,也须做出分辨。

“所以,较为可靠的办法就是读日记。当然,日记也要分辨,那种为了自己备忘而随意写就的日记,常常是最可靠的史料。而一些名人的日记就要当心,像曾国藩、蒋介石的日记是写的时候就准备给后人看的,今天的人读起来不能不存一个心眼。”

基于此,周振鹤就特别喜欢周氏兄弟、钱玄同等人的日记,而且他认为:“正宗的日记就应该是周氏兄弟那样的日记,就是流水账。今天做什么事,去见何人,何人来访,简单几行,让后人受惠无穷。”

读书札记,周先生在写法上,喜欢以小见大,于小中,抵达洞识精微的高境界。此种写法,可以说,贯穿于他所有的精要短章之中。

怀旧怀人,周先生的文章不散漫,善于撮其要,抓住人物的职业特点和性格特点去写,既不一味夸饰褒扬,更不会去刻意贬低,乃至于诋毁。例如,写任鸿隽,即抓住他温和学者的特点写;而写罗文达,则抓住他儒雅书商的特点,说他是“一个高人,一个书商”,但他“商而不奸”,有“学人之心”,像一些日本书商那样“宁可将书卖给有用的学者,却不一定卖给出价最高的贩子”。

作为知名学者,周先生多有担当,敢于直面现实,并且,将自己的思想观点,诉诸于文章之中。《著书不如抄书》,则表达了作者对“人文科学继承与创新关系”的观点,等等;更多的观点,则是渗透于文章之中,以“见微知著、洞识精微”的形式呈现。

读《读书不乐》,还能深刻地体会到周先生散文随笔一以贯之的特点:那就是史的特点。历史的眼光、历史的思考、历史的表达,于此,就极大地增强了文章内容的深度和厚度,使得文章呈现出一种凝重而深厚的特点——沉郁、醇厚,经久耐读。

《藏书不乐》:周振鹤/著

东方出版社2018年5月出版

新闻推荐

绕过执政盟友,安倍拟直接提交修宪草案 日本公明党主张修宪草案辩论应在国会众议院修宪委员会范围内

日本执政党自民党高层5日说,自民党已决定今秋向国会提交修宪草案,提交前不会与执政联盟中的公明党磋商。先前,日本首相、...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