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后离婚 是谁的凉薄
在这个“一言不合就分手”的快餐化时代,“高考后离婚潮”竟也上了媒体热搜。熬了十多年才离婚的父母们觉得这是顾全大局的良苦用心,孩子却觉得是幼稚父母的蹩脚闹剧。结婚离婚本是平常,好聚好散亦是尊重。可偏有不甘心的牵扯,让失败的婚姻催生出“不会再爱”的孩子。他们会成为“低婚率”“无子化”社会的重要推手吗?要用多少努力,才能重塑他们对婚姻的信仰?
为了孩子,害了孩子
“高考后离婚”,顾名思义,就是父母们本来已经过不到一块儿了,为了不影响孩子考试而隐瞒拖延,甚至假装幸福美满,直到孩子高考结束。一家人高高兴兴送孩子进大学,转身就去民政局谈离婚,这种画风的突然转变,真是十分诡异。
离婚不是问题,问题的关键是离婚的理由和时机。据一位民政部门的工作人员说,被“鸡毛蒜皮的琐事”打败的婚姻案例数,远远超过了“第三者插足”。而一般重大节假日和中高考后都会出现离婚的小波高峰。前者可能是家庭矛盾的集中爆发,后者基本就是“为了孩子”。
从常规心理分析的角度看,父母即便是两看相厌,也会等孩子年纪大一些,心智更成熟一些,或者度过几个人生关键期后再谈离婚的事。毕竟,大多数情况下离婚的夫妻双方都是想要孩子的,孩子被迫要在父亲与母亲中选择一边,无论跟哪一边都会感觉“背叛”了另一边。这种复杂、撕裂的情感经历会影响孩子一生。
然而,今天的现实是,父母在分道扬镳前的“良苦用心”,孩子们未必领情。“最最讨厌父母说的话就是‘为了你我们才不离婚\’,‘为了你\’这三个字比‘离婚\’对我的伤害更大。”网民“sapphira”说。“没有人知道我从10岁出头就开始默默祈祷他们快点离婚,长大点后就开始劝他们离婚……”一个00后女孩小优说。
“高考后离婚”的初衷也许是“为了孩子”,效果却可能“害了孩子”。高考并不等于孩子的成人礼,某种程度上来说,高考后才是孩子独立人生的真正开始。初离家人、家乡,啥都还没适应过来,一转身父母就离了,这上哪说理去。
现实婚姻变“凉”,虚拟爱情升温
无独有偶,我身边恰好有这样的父母,而他们的孩子,几次接触的第一感觉,居然都是“凉薄”。作为南方人,他高考后义无反顾地报了一个离家十万八千里的北方大学,“离得越远越好”的潜台词或许是“父母想甩锅,不如我主动走得远远的”。
也许,大多数失败的婚姻,都会催生一个“不会再爱”的孩子。他们对爱情和婚姻的憧憬与想象,都在父母或激烈或消极的对抗中消磨殆尽。更可悲的是,父母两个人凑合在一起,用最冷漠的方式对待彼此,连对孩子的那份爱也跟着一起削弱。掐指一算,从高考后到适婚年龄不过就是五六年时间,这么短的时间,并不足以支撑他们建立起成熟的婚姻爱情观。“不会再爱”的孩子面对结婚这件事,显然会更加谨慎。
父母虽失败,婚姻犹可期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结婚率反倒走低,这在全球都是一种趋势。低婚率与无子化挂钩,韩国、日本和一些欧美国家都在面临着相应的挑战。
有人担心中国会步日本的后尘成为“新单身大国”,其实,中国的年轻人远没有到心灰意冷或自暴自弃的地步。就算有些父母的婚姻不尽如人意,年轻一代也不会长久地背负这个“包袱”,让“负能量”无限侵蚀自己和自己的后代。
就像在单亲家庭长大的喜乐告诉我的那样:“一开始我也被无助、羡慕、伤心、绝望等情绪吞没,但突然有一天我想通了——为什么我要因为别人的失败而毁了自己?然后,我慢慢找到自己的问题,还有父母的问题。现在,我基本可以放下对父母的期待,转而变成对自己的期待。在生活中学习感情成熟的人如何为人处事,去感知我的心情、我的状态,并记录下来,我相信我可以做得更好。”
面对失败婚姻孕育的孩子,需要花更多的心思和努力。要重建对婚姻关系的信仰,要让年轻一代相信“婚姻能让你成为更好的人”。婚姻是不断调和矛盾,父母失败了,并不意味着你也会失败。(俞菀/半月谈)
新闻推荐
对抗安倍阵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