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折扇书画兴于明,而盛于清 金运昌讲扇子发展史

泸州日报 2018-06-05 18:17 大字

扇子本是实用之物,以其轻薄便携,可扇风取凉。自古以来,无数文人骚客于扇面之上泼墨挥毫、妙绘丹青,方寸之间以小见大地寄情抒意,将工艺精湛的扇与书画艺术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了书画扇面这一传统艺术中的一朵奇葩。扇子也就此演变成有实用功能的艺术品,成为现今集藏的一大门类。

起源于生活,盛行于艺术

“扇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金运昌说,中国扇子的起源很早,商代就有扇的雏形。扇子种类也颇多,但目前折扇和团扇两种更被藏家垂青。

团扇因形状团圆如月而得名,因是用丝织物制成,又称“纨扇”或“罗扇”。“团扇最迟在西汉时即已出现。”金运昌说,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就曾作有《怨歌行》,借团扇的遭遇表示自己的悲惨命运。到了宋代,三国时“杨修与魏太祖画扇,误点成蝇”是绘团扇的最早记载。两宋时在团扇上作书画,由于帝王喜好,公侯相重,一时之间蔚然成风,将团扇的书画创作推向顶峰。南宋以后团扇的使用渐衰,元代团扇的数量与质量已大不如前。

金运昌“唰”地一下打开自己随身携带的黑色折扇,又讲起折扇的发展史:

折扇收则折叠,用则撒开,故又名折叠扇、聚骨扇、聚头扇、撒扇,起源于日本。“大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折扇是从宋代开始有的。”金运昌说,宋代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一书中就有提到。折扇携带方便,出入怀袖,扇面书画、扇骨雕琢,是文人雅士的宠物,所以又有“怀袖雅物”的别号。

由明到清,中国古代文人把团扇的书画艺术运用到了折扇,“如果说明朝折扇书画是兴旺,清朝就是极盛,可以说是兴于明,而盛于清。”金运昌说,折扇扇面形式特殊,创作空间有局限,在折扇上写字更讲究;在折扇上作画也类似,一种方法是在扇面上画一道水平线,再在水平线上画山水,另一种方法是顺着扇子的“势”作一个弯曲的构图。因此团扇书画与折扇书画在构图上是有区别的。

扇子承载着历代文人的情与趣

金运昌讲解了扇子的功能:扇子是文人抒情表意的载体,一把小小的扇子,一面是画一面是诗,画上的山水、花鸟都有象征意义,“三友”和“四君子”是文人的最爱。扇子也是艺术展示交流的平台,书法家借扇子展示书法而画家展示画技,文人以扇为媒,互相馈赠互相应酬,也有互相切磋之意。扇子还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古人也需要应酬,而财帛为俗,字画为雅,清代官员应酬通常是送自己的书画。

扇子的收藏也有不同的形式,一种是扇面收藏,不带扇骨,扇面由多层宣纸重叠粘起来,一般有五层、七层,甚至九层的,绢做的扇面相对较少,折扇扇面中间需要间隔留出空隙用以插扇架。另一种是成扇收藏,即一把完整的成品扇,名家的成扇通常要妥善放在扇囊或者扇盒里避免磨坏,在扇子收藏中成扇也是最珍贵的。还有一种是扇片收藏,即把成扇的扇面卸下来揭开、装裱,形成扇片,如果数量多装成册页,也叫扇页、扇册。

“胡瑶可以说是节衣缩食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清代扇面,这批扇面都是真品精品。”金运昌说,胡瑶到北京十年,沙里淘金,收藏了一批清代有名书画家的扇面。扇子这样一个普通日用品承载了历代文人的情与趣,现在学术界已经有了“扇文化”专题,这是值得民间收藏爱好者探索和研究的领域。

新闻推荐

没有“坏孩子”只有“孩子”

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当过孩子,回望自己的成长,无论是生性调皮的捣蛋鬼,还是温顺听话的模范小孩,都不可避免地做过“错事”———...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