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隐到房间里的日本蛰居族 这个问题从上世纪末就已开始

成都商报 2018-03-31 02:42 大字

我的情绪很消极,想要出门的欲望,对于社会和我父母的愤怒,对我现在这个样子的悲哀,对未来的恐惧,还有对那些有着正常生活的人的嫉妒,快把我逼疯了。”

(一名蛰居者吐露的心声)

过去的一周,有则关于邻国日本的社会报道被转发多次,大约是那个标题很触动人:“消失”的100万日本人。

这100万人虽然只占日本总人口的不足1%(总人口约1亿2千多万),但依然是个相当庞大的群体了。他们退隐到自己的狭小房间里,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里过着足不出户的生活,就像笼子里的仓鼠。是谁把他们关了进去?到底是外面的世界出了问题,还是他们内心的世界出了问题?其实,这个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已经引起了日本社会的广泛关注,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似乎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分析

是什么导致了蛰居?

日本的社会研究学者们认为,“蛰居”是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病理现象,是一种丧失社会行为、自我封闭的消极生活状态。在当代日本急剧的社会转型中,青少年蛰居萌芽于日本经济高速增长后已步入富裕社会的20世纪70年代末期。

伴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生活节奏的加快及核心家庭的增多,地域社会加速解体。特别是日本社会富裕后,生活的便利、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心理以及保护隐私意识的增强,使得都市邻里关系日渐疏离。青少年的交友范围不断缩小,人际关系日益淡薄。

同时,日本是一个典型的“压力社会”,且这种压力随着企业社会的形成而日益加重。在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日本社会中,为维持中流生活水平,与周围人保持一致步伐,堪称“企业战士”的丈夫疲于奔命地工作,然后获取足够养家的收入。

孩子们呢,则要努力学习,上补习班,获取高学历,进入大企业,重复着和父辈一样的生活轨迹。这种单一性的出人头地准则,迫使青少年不得不严格要求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都努力保持好孩子、好学生的形象。

毋庸置疑,父辈的勤劳、认真及忍辱负重的工作态度和出人头地的价值观,为日本经济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工蜂式的男人早出晚归地为企业鞠躬尽瘁的同时,大半的育子责任则自然落在了全职母亲们的身上。

一部分在“父亲角色缺失,母亲过度干涉”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青少年,无形中被剥夺了独立成长的空间和磨练毅力的机会,责任感和自立意识的形成也受到阻碍,很容易出现性格柔弱、孤僻、自卑、任性、社交恐惧等心理障碍。

认真的学者们甚至连独立房间的影响都考虑进去了——日本社会富裕后,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享有自己的独立房间(日语里的叫法是“个室”),而且房间内电视、电脑、空调等一应俱全。孩子们可以很惬意地在自己房间内看录像、玩游戏,享受私人空间。

与此同时,这样的居住环境也容易导致家庭成员面对面交流减少,亲子沟通受阻。可以说,“个室”的生活环境带来安心感和舒适感的同时,也为少数青少年提供了蛰居的必要条件。

害怕

他们害怕外面,父母害怕他们

生于1985年的沟口可奈子,刚过完14岁生日不久,一天早晨从床上醒来,她忽然决定,再也不去上学了。5年之后,她表示,仍然很难说清原因,“我那时感觉自己快变成隐形人了,没有人注意你,就像被抹掉了一样。我真的觉得我快要爆发,想去干些坏事!”

可奈子蜷缩在自己的房间里整整5年,不上学,每天睡12小时,然后读书、上网。上网是她与外界联系的惟一途径。

据统计,蛰居者中,男性的比例大大高于女性,而且,他们中的许多人还在沉默的生活中爆发出犯罪行为——显然,受害者几乎都是和他们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亲人,多半是他们不幸的父母。

2005年,一个曾将自己关在屋里长达8年的男子,用棒球棍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和姐姐打死;同一年,同一个县,另一个19岁的遁世者用4公斤的哑铃杀死了他的父母;还有一个从16岁开始就在蛰居的36岁男子,后来也将自己年迈的双亲勒死。

这些犯下杀人罪行的人都符合典型的遁世者特征:安静、严肃,大多数与父母住在一起,而他们的父母不了解他们,也不愿或不敢将这些遁世的子女逐出家门。

这些独居者们以各种方式避免接触同在一个屋檐下的亲人:他们单独进出家门;在不同时间使用浴室和厨房,半夜起床吃东西、读书……有一个45岁的男子,以这种方式在父母家中住了30年。

还有一个更极端的案例:一名蛰居男子绑架了一个年轻女孩,将她囚禁在在自己的房间里长达9年,他的母亲后来对警方说:“我知道他的房间中肯定发生着什么事,但我不敢进他的房间。”

努力

也曾经试过强行干预

日本精神病学家玉城西户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在不断接触跟他求助的父母,他们的孩子退学后,一连几个月不愿意出门,严重的甚至经年累月把自己关在屋里,那些年轻人数量让他吃惊。患有这种心理疾病的年轻人大多来自中产阶级家庭,几乎全是男性,平均年龄只有15岁。

最初听起来,似乎只是一种青春期的消极叛逆,但玉城当时就认为,这些年轻人被一种严重的社会恐惧症折磨着。“他们的精神非常痛苦,他们想要去外面的世界,他们想要交朋友、谈恋爱,但他们做不到。”这些病人的症状各异,有些带有明显的暴力倾向,有些病人同时患有狂躁症、妄想症或是抑郁症。

在玉城西户刚开始着手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蛰居族还算不上一个显著的社会现象,医生们面对这些心理疾病患者时常常觉得他们不需要什么特殊的治疗。后来,当然,这个现象越来越突出,蛰居的人数也越来越多。

到2010年,日本内阁府组织的一次调查显示:至少有70万年轻人被确认患有这种心理疾病,而根据玉城西户的推算,患有这种隐性疾病的人数至少有上百万。是的,消失的100万人不是夸张的修辞。

同时,在过去20年里,蛰居族的平均年龄也提高了很多,从21岁到现在的32岁,这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许多人渐渐变老,却仍未走出自己的房间。

前两年,有关戒网瘾学校的新闻时见报端,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在日本也曾有不少绝望的父母采用过类似的极端方式。根据日本媒体报道,有一段时间里,名古屋曾有一家提供特殊服务的公司,他们会按照许多蛰居族父母的要求,强行破门而入,将蛰居者狠揍一顿,然后将他们强行送到一个专门教年轻人“忏悔革新”的学校里。

毫无疑问,这种粗暴的干涉最后没有收到任何正面效果,那家公司没过多久也停止了营业。这种暴力干预,即使初衷是为了蛰居族好,也依然会产生破坏性的效果。在许多病例里,许多蛰居族在心理顾问面前都对他们的父母表现出了很强的暴力冲动。

与之相对应的温和干预,成为延用至今的方式,2016年底,日本首相安倍晋三宣布设立心理咨询中心,以专人登门拜访的方式来帮助蛰居者们走出封闭空间。

在网易《看客》的那篇文章末尾,也给了我们一个温暖的案例:2016年8月,时年36岁,已有7年蛰居史的Ikuo Nakamura见到了第一次来家里探访的志愿者Oguri Ayako。几个月后,他慢慢地在对方的帮助下开始逐渐恢复。他们俩后来还结婚了。(综合/尔迦)

新闻推荐

外交部回应“安倍力推修宪”:望汲取历史教训走和平发展道路

人民日报客户端3月28日消息,3月28日,外交部发言人陆慷主持例行记者会。问:据报道,日本自民党今日召开党大会出台修宪讨论草案,在宪法第九条下增加有关自卫队的内容,自民党还在2018年活动方针中列入“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