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劳车马未离鞍 临事方知一死难 ——读《李鸿章:平步青云》

淄博日报 2018-03-13 08:46 大字

□赵艳红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我觉得辛弃疾的这句诗用在李鸿章身上亦合适,只不过,李鸿章获得的名声不太明朗,他一生可谓毁誉参半。

说他好的,对其极尽赞美。比如慈禧太后称他是“再造玄黄”之人。李鸿章去世的消息传来,慈禧潸然泪下,叹惋道:“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梁启超说自己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他在《李鸿章传》中言: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认为李鸿章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美国人如此评价:以文人来说,他是卓越的;以军人来说,他在重要的战役中为国家作了有价值的贡献;以从政来说,他为这个地球上最古老、人口最多的国家的人民提供了公认的优良设施;以一个外交家来说,他的成就使他成为外交史上名列前茅的人。不过贬损他的也大有人在,比如,到访美国俄国时,李鸿章均受到君王般礼遇,在英国李鸿章也大受民众欢迎,但英国媒体对其评价与美国截然不同,《泰晤士报》说李鸿章“集卑劣与尔虞我诈之道于一身”,并认为,身为“走一步看一步”政策的化身的李鸿章,把大清帝国拖到了毁灭和瓦解的边缘。因为李鸿章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在中国人眼里也成了千万人不耻的卖国贼。

世人评价他人,总习惯于简单化,好就什么都好,坏就什么都坏。

陈寅恪说对历史人物要有“同情之理解,理解之同情”。设身处地地去看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与时代背景,才能真正读懂历史,读懂人生。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是值得研究和书写的。

《李鸿章:平步青云》一书解读了李鸿章的成长历史,堪称李前半段人生中的个人奋斗史。作者肖仁福做过教师,就职机关,著有小说《官运》《位置》《心腹》《待遇》等。

身为一介书生,李鸿章先后跟随吕贤基、周天爵、李嘉端、福济,然而,哪怕对付太平军,凭一己之力打了胜仗,仍然得不到重用,满身才能满心抱负无处施展,究竟为何?他为何抛弃了声势浩大的江南大营和春,反而投身风雨飘摇的曾国藩湘军?如果说曾国藩是成就了李鸿章的后半生,那么得到扶持的李鸿章凭的是什么?本书抽丝剥茧般呈现了李鸿章事业成功里的缘由和个人特质。

李鸿章入京应试时曾作诗云:“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可见,李年轻时就是有大胸怀大气魄的。本书认为,四十岁之前,李鸿章始终郁郁不得志,是因为他没有跟对人:吕贤基抱负小,周天爵手握重兵却不肯作为,李嘉端只想自保,福济私心太甚、排挤同僚,而遇曾国藩,才令李鸿章真正有所作为,二人师生相得,互为助益,携手几度破太平军,挽救危局,终得曾国藩成全,独立组建淮军,成就辉煌。本书语言通俗生动,是一部有史有趣的历史小说。

然而,本书似乎只满足于讲讲故事,这就有点促狭了。“不为历史翻案,不涉学术争鸣,不讲权谋诡计!”不讲权谋诡计,这一点我很赞成,权谋斗争的古装戏真是把历史给玩坏了,历史哪里像他们演得那样——不是勾心斗角,就是卿卿我我。但,研究一段历史,不做深邃思考,实乃可惜。

李鸿章临终作诗云:“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真可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对于这样一个人物,只讲其“会做人的大智慧,能成事的小细节”,恐怕是不够的。

新闻推荐

日专家称新燃岳喷发有蹊跷:2年内或有致47万人死亡大地震

从3月1日开始,日本新燃岳持续出现火山活动,几次出现较大规模喷发。原本在日本火山喷发是较常见之事,但日本专家由此给出一个惊人预测:到2020年东京奥运会开幕的2年内,极可能发生“巨大南海地震”,这次...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