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公布惊艳岁月的爱情:谷超豪胡和生 蒋孔阳濮之珍……
爱情故事是小说里永恒的素材,我们一路成长,见过“情深深雨濛濛”,读过“金玉良缘、木石前盟”,识得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知晓安娜·卡列尼娜式的奋不顾身,我们身边真实的爱情是什么模样?今天520,我们来看一看惊艳了岁月的复旦爱情 。“双引楼主”的情书
蒋孔阳~濮之珍
“你引起我的兴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和你认识后,另外的女孩子要引起我的兴趣,更不是件容易的事。”
六十七年前,两个二十多岁的青年人一同进入复旦中文系,一个教《文学引论》,一个教《语言学引论》,朱东润先生开玩笑,把他们家称为“双引楼”。从此,他们一生在复旦,从教学相长中成长,一位是上海市第一届“文学艺术奖”杰出贡献奖获得者,一位荣膺上海市第一届语言学研究“终身成就奖”。两位中文系老师的爱情紧紧与“中文、美学”相连。蒋孔阳有着文学才俊的沉静内敛,但在爱情面前,滚烫炽热的情话,才是他的心声——
“在一个梦中碰到你,又在另一个梦中消失;那曾为你震颤过的心弦,像黄昏样的天天叹息。”
“你是第一个或许也是唯一的一个曾经拨动过我的心弦的人。因此这深夜的心灵的歌,也只有唱向你一人了。”
2017年12月,96岁的濮之珍出席学校中文学科百年论坛。台上,这位温润蔼善的老人认真地向全场观众讲到—— “蒋孔阳身体没有我好,今天到学校来开会,我对着他的遗像说:孔阳啊,跟着我一起去开会。””
参考资料
《“双引楼主”的情书》
《我们一生在复旦,从教学相长中成长》战火纷飞年代的爱情
曹越华~徳懿
“战争结束后,我将在黄土地上筑起一座小小的城堡,让我俩相偎守着炉火倾听那杜鹃鸟清啼的声音,咕咕——咕咕——”
战火爱情,总掺杂着烈火的硝烟味,但始终难掩情意的浪漫。2014年夏天,一封来自70年前二战远东前线的“战地情书”亮相媒体,被海内外上百个新闻媒体网站转载,最终夺得了“2013全球最浪漫模范情书”之冠。情书的执笔人是当年25岁的曹越华校友,他将自己毕生的至上忠诚,向最爱的妻子德懿轻轻诉说:
“亲爱的德懿:
当您看到这封信的时侯,我已参入在捍卫国家和民族第一线战士的队伍——匍匐在密支那阵地的战壕里了......
我身陷“水牢”,从睡到坐至站立,手托起衣物,又冷又饿又疲倦,艰熬着寒冷的雨水刺骨,颇有万箭穿心之感。如果说生命的本体还有意识,那就是一种强烈的“三感”:一是对您——远方恋人的思恋感,二是对父母养育的谢恩感,三是对生命死亡的恐惧感。它们强撑起我的精神,盼望着早来胜利的黎明......
德懿:部队又要开拔了,将继续向南挺进,目标是南坎、苗堤等,直至解放中部重镇八莫,会师乔梅。在缅甸热带的丛林里、在异国雨季的行军中、在伤员浸血的绷带间、在尸首遍陈的战场内,似乎天天我都会梦见您的倩影......”.
我们复旦爱情,不是华丽浩荡的山盟海誓,只是一句战火下的“我会等你回来”;不是富贵金钱的物质赠予,只是牵手看遍世间山水的长情陪伴。接受了战火洗礼、穿越了世纪长廊的战地情书,是曹越华对爱妻的一生承诺,是复旦人独有的浪漫气质。
参考资料:
《来自70年前二战远东前线的“战地情书”》数学王国里的院士伉俪
谷超豪~胡和生
“这一生,光剪头发,你就能为我省去几个月的时间呢……”
浩瀚的数学王国里,提起天造地设的一对璧人,谷超豪、胡和生伉俪定是榜上有名。2010年1月,谷超豪从胡锦涛同志手中接过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证书;胡和生不但是数学界唯一的女院士,还是第一位走上国际数学家大会NOETHER报告讲台的中国女性。这一对携手奋进、成就斐然的院士夫妻,执着于数学研究60载,取得了累累硕果。
1958年初,新婚不久的谷超豪被国家选派到莫斯科大学留学,在两年内即获得了数学、物理博士学位。学成归国后,夫妇二人相互勉励,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深奥广袤的数学研究领域中。为了节省时间,胡和生总让丈夫为自己剪发,很少去理发店修剪。起初,谷超豪总会推脱:“我可剪的不好,剪坏了可没法出门了。”但胡和生总笑着宽慰,剪坏了更好,更可以天天在家中做学术研究。有了妻子的暖心鼓励,一次次的尝试,谷超豪的剪发技艺越来越好。胡和生曾和丈夫开玩笑,“这一生,光剪发你就能为我省去几个月的时间,潜心钻研,太值得了!”
岁月流转,从恰同学少年的风华正茂到相依相偎的白发苍苍,两位老师紧握的双手,从不曾离开对方。无论是校园里的小憩散步,还是学术会议的隆重出席,两位老师总是手拉着手,不曾放开,一如六十年前西子湖畔的甜蜜诚挚。谷超豪曾为爱妻写下一阕《贺和生》,赞誉与爱慕,流溢字间—— “苦读寒窗夜,挑灯黎明前。几何得真情,物理试新篇。红装不需理,秀色天然妍。学苑有令名,共赏艳阳天。”
参考资料:
《谷超豪 胡和生:畅游在数学王国里的神仙眷侣》
《院士伉俪:谷超豪 胡和生》我们的爱一直很简单
程极济~杨庆云
“我们之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很简单的,我一进校就碰见她了,喜欢她了,在一起了,一辈子了。”
从大一进校的一见钟情,到耄耋白头的相濡以沫,跨越67年的相知相守,是我们复旦“最简单”的爱情。“大一进校时,我们是同学。见到她,就觉得这个女同学很文静。1950年,两位老师大学毕业,并留校任教,一年后连理成双,开始在人生旅途上扶持前行。“我们是自然而然在一起的,脾气相投,水到渠成。”程极济说。
学生时代的不爱喧闹,安静学习,工作时的潜心科研,安然教学,退休后的咀嚼书籍,研究穴位——程极济喜欢杨庆云的“文静”,喜欢了67年。他们温和谦逊,相敬如宾,但性格之外,两人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教书的时候,我会做点行政、学工方面的工作,她就喜欢一直呆在实验室里做科研。”工作几十年间,两人都有着繁忙的事务要处理,很少能聚在一起享受清闲时光。退休后,由于程极济腿脚不便,听觉受损,更是无法一同出游,看遍祖国大好河山。好在两位老师都喜欢“宅”在家里,程极济喜欢看书,听音乐,至今家里有两大书柜,摆满了从旧书市淘来的经典书籍;杨庆云则研究穴位,专注养生。
“你看,我们真的很简单,不浪漫的。” 程极济说。如白水,无色无味,没有咖啡的浓郁,没有酒的醇香,却是生命最不可或缺之物,自然而然,就好。敬你所敬,爱你所爱
龚幼龙~陆瑞芳
“做人要有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人敬我一寸,我应报以一尺。”
龚幼龙第一次见到陆瑞芳,是在刚开学的入团讨论会上。“她戴眼镜、近视甚深、身材适中、文静,显得娴静,老实,和蔼可亲。”朦胧的直觉,让龚幼龙认定,她是适合他的,是可以去努力追求的。六十年的时光充分证明,第一眼的爱情,十分正确。陆瑞芳对龚幼龙的印象是怎样的呢?在担任班级团干部的工作中,通过频繁的接触、合作,陆瑞芳看出龚幼龙待人真诚,善于助人,坚信他会用同样的待人之道对待她。日常的细节观察,让双方都认为彼此是值得深入交往和信任的人。
相遇64年来,两位老师从未红过脸、吵过架。偶尔的分歧,都能通过平静商榷取得共识。对妻子,龚幼龙的心意诚恳且感恩——“做人要有一种知恩图报的思想,人敬我一寸,我应报以一尺。”几十年来,龚幼龙那颗爱妻子的心,并未随着岁月的变化而有丝毫改变。
“我感受到她全身心对我的爱,我只能加倍回报,用一辈子的努力来回报。彼此都能做到将爱护对方胜过爱护自己,关心对方胜过关心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挫折,我先去克服,家中有困难,我先承担。我们彼此都觉得有了对方的关心,生活变得有活力和朝气,缺少了对方的关心,生活变得暗淡无光。”龚幼龙说。
他们两人曾探讨过一个“愚蠢”的问题——谁愿意先走?结论是,彼此都不愿将一个没有对方的世界留给自己。
感动于“双引楼主”的细腻情话?震撼于战火纷飞的真切思恋?羡慕数学王国里的院士伉俪?衷心祝福67年最简单的相伴?心动于用一生诠释的“我爱你”三字?在113年的复旦历史上,在始终青春的校园里,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复旦爱情。他们因共同的信念、事业与热忱而结合,这份爱情穿越时间的烟尘,呈现出最澄澈的模样。
复旦初夏的520,是日月东路的校车相遇,是光华大道的林荫阳光,是白衬衫的少年,是单车后座的长发女孩。复旦,是最美的遇见。
来 源:《文汇笔会》《科学中国人》《传承》《复旦人》等
文 字:刘文琳
封 面:邢晨
摄 影:归巢公益社团、腾飞书院自管会公益部
编 辑:陈莉霞
(原标题《今天!说最美的情话,看惊艳了岁月的复旦爱情》)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对外开放的“春城路径”在采访中出现。“我们正着力打造区域性国际综合枢纽,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