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利·詹姆斯:在文化冲突中拓展文学新边疆

合肥晚报 2021-01-31 00:54 大字

《使节》是詹姆斯晚期作品,一个年轻的美国男人,到了巴黎之后就“乐不思美”。他母亲派了一个“使节”前往巴黎,想让他劝说这个迷途的羔羊回到美国继承家庭财产。“使节”到了巴黎之后,才发现欧洲的文化和情调已经深入他的骨髓,甚至自己也在巴黎的迷人氛围中不能自拔。

巴黎魅力何在?易丹在译序中写道,在可爱的“老世界”里,艺术成为人的日常行为的指导,个人生活在并不疯狂地追逐金钱的悠闲环境里显得丰满。老世界的步伐相对缓慢,给了人细致咀嚼生活汁液的可能。

《使节》的创作动机显然来自作者的巴黎经验。1875年,詹姆斯决定在巴黎住下来。在巴黎,他结识了屠格涅夫,一个和他一样的旅居者,也结识了法国的两位大师——福楼拜和左拉。

《使节》是否启发了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

吉尔携未婚妻陪着岳父岳母来巴黎度假。午夜时分,他独自走在巴黎的街头,却被一辆路过的马车吸引住了。他随马车来到了一个名流派对,阴差阳错地结识了海明威、毕加索、菲茨杰拉德、达利、斯坦因等,因而无可救药地爱上了巴黎——异彩流光的《流动的盛宴》——海明威一九二〇年代上半叶以驻欧记者身份旅居生活的巴黎。

美国文化自信尚未凝固成型之前,游学欧洲,作为文化风尚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之初。詹姆斯的父亲就推崇“世界公民”,而所谓“世界”,简单地说就是欧洲。詹姆斯从小跟随父亲,足迹遍及日内瓦、伦敦、巴黎、罗马等地。一个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另一个相对短暂,单薄天真,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冲突成为詹姆斯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成为当时盛行的浪漫主义之外的文学新边疆,詹姆斯也由此登上美国现代文学开山鼻祖的宝座,是现实主义的倡导者、实践者、改革者。

巴黎之后,詹姆斯定居伦敦,1915年他对美国政府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采取中立态度强烈不满,愤然宣布加入英国籍。1916年初,英国政府授予他最高文职勋章;同年2月28日,詹姆斯在伦敦病逝。凌琪

新闻推荐

美国视中国为战略对手是严重误判 崔天凯表示中美应为双边关系和人类社会开辟光明未来

新华社华盛顿1月27日电中国驻美国大使崔天凯27日表示,中美关系正处于新的历史关口,两国要增进互信、保持对话、推进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