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制造人文交流“寒冬”有损两国关系之基
□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 孙成昊
今年5月8日,美方将中国驻美记者签证停留期限大幅缩短至90天以内,意味着这些记者每90天就要重新申请延期,8月6日则是美国政府给予中国驻美记者“90天签证有效期”的最后一天。然而,美国至今在这一问题上态度暧昧,中方记者的签证延长申请都处于既没被拒绝也没被批准的状态。按美方规定,如果没收到拒绝延期通知,那么驻美记者最长可以再待90天到11月4日,但届时如果仍未收到批准通知就必须离开美国。
不难看出,中国驻美记者的签证成为特朗普的又一张反华牌。美方政治打压中方记者的做法看似不如驱逐外交官严重,对中美关系的破坏却不可低估。乔治城大学教授、奥巴马任内前国安会亚洲事务高级主任麦艾文曾表示,如果美方“驱逐”中方记者,两国可能会落入一场没有底线的对抗。事实上,如果中方记者不能在美国进行近距离报道,两国的舆论战和意识形态对立只会进一步加剧。
更重要的是,变相驱逐中方记者与特朗普近期推出的针对TikTok和微信的行政令一样,都将严重削弱两国的人文交流纽带。随着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美,白宫内部为转移政府应对不力的压力及提振大选选情,屡屡打出“中国牌”,通过炒作中国议题转移民众视线。大选季的到来让特朗普必须进一步强调“美国优先”的政策理念,疫情之下的排外主义和本土主义再次被煽动和强化,人文交流不幸成为特朗普政府污名化中国以及美国国内民粹主义情绪的牺牲品,将对两国关系造成不容轻视的冲击。
第一,人文交流一直是两国关系的重要基石。中美建交四十余年,走过风风雨雨,历久弥新,促进两国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两国不断扩大的人文交流规模。无论是留学生、学者、商人还是媒体记者,双方的绵密交流促使两国增进彼此了解、增信释疑。在这次新冠疫情期间,中美省州、企业、科学界和民间守望相助、共克时艰,良好的人文交流对两国抗疫产生正面的推动作用。然而,特朗普政府收紧对中国学生、学者、记者等群体的签证规定甚至拒绝入境将严重挫伤两国人文交流势头。
第二,特朗普轻视人文交流价值将让美国付出代价。特朗普执政后改变奥巴马任内重视人文交流的政策,不但对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嗤之以鼻,还在一些鹰派官员的鼓励下走上谋求人文脱钩的道路,限制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学习的专业,将中国一些媒体列为“外国代理人”,要求中国媒体减少在美国的记者人数,现在又对中国的留学生和研究人员下手。此举不仅将减少两国之间的人文交流密度与频度,还会向美国民众传递出极为负面的信号,导致美国民众对华认知恶化。即便美国政府未来有意扭转错误做法,破坏已经造成,伤口愈合难以一蹴而就。
根据美国皮尤研究中心近期的一项调查,美国民众对中国的看法正持续恶化。73%的美国成年受访者对中国持负面看法,相比2018年上升了26个百分点,而且仅今年3月以来,对中国的负面看法就上升了7个百分点。此外,受访美国民众对两国关系的预期较为悲观,68%认为两国经济关系很糟糕,相比2019年5月上升了15个百分点。
第三,对于特朗普横冲直撞、破坏交流的做法,中国必须予以坚决而理性的回应。一方面,必须通过各个渠道向美方表示抗议,对其晓之以理,正告美方此举将严重破坏两国关系氛围和民意基础,让美国三思后行、知所进退。另一方面,中国大可不必过度反应,如大幅度限制美国赴华留学生数量,这么做只会掉入一些美国政客精心设计的圈套,加速两国人文脱钩。随着美国一些政客将“大国竞争”视为中美关系唯一的主旋律,两国人文交流还将面对更加严峻的挑战和冲击,对此中国也必须做好心理准备,在人文交流传统渠道遭到挤压的同时,努力开辟新渠道,尽力确保两国民众不会陷入不必要的误解乃至对立。
回望约70年前,美国国内正饱受“麦卡锡主义”幽灵的困扰。当时,参议员约瑟夫·麦卡锡通过抹黑攻击共产党,挑动美国民众对共产主义影响美国制度和社会生活的恐惧。如今,类似的思想蛊惑正在美国上演,特朗普政府高官一系列反华言论和行动扭曲了美国对华民意,破坏了中美互信。包括记者、学生、学者交往在内的人文交流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中美关系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美国政客应当清醒认识人文交流的重要性,回到促进民众交往、增进彼此理解的正确轨道,停止人为制造两国人文交流“寒冬”,避免陷入“麦卡锡主义”陷阱。
新闻推荐
新华社华盛顿8月5日电(记者高攀许缘)美国财政部5日表示,未来几个月将扩大长期国债发行规模,以扭转联邦政府债务余额平均期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