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年轻一代呈现日趋一致倾向

济南日报 2020-07-20 11:23 大字

平成废柴,日本网络流行词,是指日本平成年代出生一无所成的人,该人群产于平成初年,差不多是日本的90后。“不景气”这三个字贯穿了平成废柴的童年,让平成废柴养成了去华就实的价值观。而日本的社会福利政策,又保证了他们不努力工作也不至于流落街头。所以,对于生活,他们淡泊寡欲,不求上进。在他们的父辈眼中,新一代这种颓靡的样子简直不成体统,是“无法寄托希望的一代”。但这种生活态度并非日本独有,在美国也很普遍

不想恋爱、家里蹲、消费降级、依赖虚拟世界、缺乏奋斗上进心……这些“低欲望”废宅特征,构成了当代日本青少年的标准形象。不过,年轻人越来越丧,并不是日本独有的现象。哪怕是曾经以独立、叛逆、聚众开Party、性生活丰富的摇滚形象著称的美国青少年,今天也越来越像平成废宅了。

在美国,从婴儿潮世代(战后-1960年代初出生)、X世代(1960年代中期-1970年代末出生)到“千禧一代”(1980、90年代出生)、Z世代(1995-2010年出生),年轻人的生活方式反复出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60年代性解放运动开始后,美国高中女生未婚先孕屡见不鲜,成为困扰教育界数十年的难题。随着网络时代到来,Tinder等社交软件大行其道,严肃媒体和学者纷纷预测,年轻人滚床单将会更加频繁、随意。现实完全相反,新一代青少年明显变得性冷淡了。圣地亚哥州立大学心理学教授珍妮·特温格调查发现,新一代少男少女在18岁成年后,仍然大量保持单身无性状态。而且,不再那么叛逆,更宽容,同时也更丧。

教育界、宗教界和政治保守人士喜出望外,他们多年来控诉淫乱之风,呼吁青少年自爱、推迟和减少婚前性行为,如今居然梦想成真了。但事实比他们想象的要复杂。美国青少年的性观念并未收敛,更多是安全意识增强,无论发育期热血如何沸腾,都远比前几代人更能保持清醒克制。

新世代的青春不够“酷”

从1950年代开始,美国人的青春期似乎总是在瞎折腾——飙车、乱烧东西、纵酒狂欢,挥舞棒球棍乱砸邮箱,纵酒狂欢,四处发泄荷尔蒙。这种不作不痛快的传统,在新一代青少年中大打折扣。1991年的9年级学生中,男孩子打过架的比例是1/2;但到了2015年,这个比例只有1/4。传统的美国校园文化里,打架不一定是坏事。面对挑衅,该出手时就出手,捍卫尊严,是男子汉的正常表现。

95后00后完全无法理解这种传统观念,认为肢体冲突危险且毫无意义,男生普遍怀有“我不想自己受伤,也不想看到别人受伤”的温和心态。年轻人也越来越不爱喝酒了。不喝酒闹事、不惹是生非、不打架斗殴、私生活健康卫生……这一代仿佛从《青少年行为守则》中走出来的好孩子,令老一辈美国人发出了“今不如昔”“一代不如一代”的论调。一篇批判Z世代的杂志文章,直接以《无聊的下一代:20岁的人,40岁的心》为标题。

另一些人则赞扬青少年的这些表现,社会学家大卫·芬克霍在《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中写道:“Z世代表现出他们的长辈们所不具备的美德。将来我们会意识到,今天的青少年是非常善良的人,他们扭转了冲动放荡和纵欲无度的社会风气。”后来,《华盛顿邮报》还多次发文强调这一观点,向主流纸媒读者60后70后喊话:“今天的青少年比你们当年强多了。”

专门从事教育领域的学者,起初对未成年人的温顺化趋势感到欣慰,后来发觉不对劲:美国孩子们过于内向,焦虑、脆弱等心理疾病增加,广泛使用抗抑郁药物。2009年至2017年间,青少年患有抑郁症的比例上升了60%。

新一代的美国年轻人,与外向开朗、大大咧咧、主动跟陌生人打招呼、参观卢浮宫大声说话的传统洋基佬形象大不相同,他们更社恐、宅家、缺乏韧性,容易感到被冒犯。

媒体把Z世代又称之为“雪花一代”(Snowflake generation),和中文网络说的“玻璃心”相似,指的是年轻人内心脆弱,像雪花受到一点点轻微的压力就融化掉了。

从1970年代,15到19岁的青少年自杀率持续下降,2007年至2015年突然急剧上升,男孩自杀率增长了31%,而女孩自杀率则增长了一倍多。同一时期,美国大学生心理状况,焦虑、抑郁等各项指标,大面积恶化。那么,2007年至2015年发生了什么?答案之一是社交网络兴起。Twitter出现于2006年,Tumblr出现于2007年,Instagram出现于2010年,Snapchat出现于2011年。除了网络,让美国青少年越来越“平成废柴”化的,还有当代的家长和教育观念。

自由童年的终结

曾经的美国父母,普遍采取“放养”模式,给孩子充分的自主游玩空间。美国青少年中曾经流行一种街头曲棍球,男孩用家里自制的棍子和塑料球打球,没有头盔和护垫。当时的大人不以为意,放任不管。

如果今天有家长还是这种做法,定会遭到网友的吐槽,“不戴头盔,太危险了”“街上车来车往,孩子撞到了怎么办?”街头曲棍球全面衰落,在一部分城市还受到明文禁止。

传说中西方的快乐教育模式,今天已经大为衰退。各阶层家长,尤其是中产家长,加大教育投资,被称为“直升机式育儿”,父母的监护盘旋在孩子上空,寸步不离。从1970年代到21世纪初,美国儿童的人均支出翻了一倍,父母在教育、玩具的支出均有增加,儿童看护方面的人均支出增长尤为显著,40年里增长约2000%。其次是幼儿园学费开支增加,位于高收入社区的托儿所,价格昂贵。从教学内容上,部分高档幼儿园成为一年级的预学培训场所。即便是玩耍游戏,也从漫无目的的行为,演变成了有组织、有条理的全年联赛,受到大人的管束。孩子玩街头童年游戏、游乐场玩耍、独自开车,在家长眼里都存在风险,包括孩子独自上学,都要陪护。

2009年,只有13%的中学生自己走路或骑车去上学,而50后至70后的美国人,大部分独来独往,独自上学,被家长护送非常丢人。与前几代人相比,当代美国父子之间的争吵行为锐减。在2005年,有66%的青少年一年中对家长大吵大闹超过三次,这个比例在2015年下降到56%,离家出走的情况同样在减少。甚至“18岁出门住”的美式生活方式,都已在很大程度上遭到扬弃,年轻人依赖父母的年龄稳步提升。

年轻人还野得起来吗

“直升机式育儿”模式早已引起社会反思,如纽约专栏作家丽诺尔·斯科纳兹就发起了“自由放养运动”,结果遭遇了两极分化的舆论反馈。一部分读者称,现在的社会太危险,孩子在外游荡,可能遇到犯罪分子;另一部分家长表示理解,他们回忆童年时光,自己在七八岁时独自游玩,骑自行车,探索世界。

曾经的美国人以从小独立摸索而闻名,不怕犯错、敢吃苦头是美式青少年成长的典型模式。中学生打工赚零花钱,尽早接触社会,更是典型的美国特色。这种情况今天正在走向消亡,90后打零工的比例急剧下跌,新一代年轻人把打工和游玩的时间投入到教育军备竞赛。没有哪一代美国人曾经如此刻苦做题,白人中产阶层的儿童,从名牌幼儿园、小学升入名牌私立中学,最后升入常青藤大学,每一步不敢出差池,唯恐阶级下滑。

放养模式的一大阻力在法律层面。根据各州法案,孩子在外面出了闪失,监护人负有“疏于监管”的责任。2018年1月,犹他州率先通过“自由放养法案”,豁免父母一定程度的责任。适龄青少年可以脱离父母,独立自主地上学放学、到附近商店购物或参与娱乐活动,这些行为在法律上不被视为监护人的“疏于看管”。犹他州参议员菲尔莫尔声明,这部法律保护“自由放养”派家长的权益,使他们免受不公平的惩罚,并不是认定“自由放养”的先进性,只是给一个机会,能够公平竞争。

“自由放养”和“直升机式育儿”进行制度竞争,还是有更多元的成长选择空间——美国年轻人是否会更彻底地变成日式平成废柴,今天下定论似乎还太早。

(摘编于大象公会作者柳展雄)

新闻推荐

认真的?“侃爷”注册成功后将举行首场竞选集会

外媒19日消息,“侃爷”坎耶·韦斯特(KanyeWest)将前往美国南部举行其首场竞选活动。据POLITICO获得的一份竞选文件显示,韦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