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接 警惕“新精神活性物质”成披着“合法”标签的毒品

半岛都市报 2019-09-18 02:08 大字

近年来,随着禁毒宣传教育活动的广泛普及和公安机关打击力度不断加大,制毒、贩毒、吸毒等涉毒行为的风险大大提高,越来越多的毒品犯罪分子将“商机”转向“新精神活性物质”。2012年5月,美国迈阿密男子鲁迪·尤金在吸食甲卡西酮后失控,赤身裸体攻击一名男子,将后者脸部的3/4啃掉,直到被赶来的警方连开数枪击毙。这起事件中涉及的甲卡西酮,就属于新精神活性物质。

新精神活性物质又叫“策划药”或称“实验室毒品”,是犯罪分子为逃避打击而对管制毒品进行化学结构修饰得到的毒品类似物。具有与管制毒品相似或者更强的兴奋、致幻、麻醉等效果。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性质上属于具有滥用潜力和成瘾性的新型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二是打着“合法”标签出现在社会上。

由于新精神活性物质具有刺激性或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能力,导致幻觉及运动功能、思维、行为、理解力、认知能力和情绪的改变,易引起偏执、焦虑、恐慌、被害妄想等反应,导致吸食者精神错乱,酿成交通肇事、生产事故,甚至导致吸食者自残或暴力攻击他人,危害公共安全。

截至目前,全球累计发现新精神活性物质637种,超过国际管制的244种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总和,遍布全球95个国家和地区。“蓝莓”“浴盐”“开心纸”等都是其常见品种。而且,他们还往往被打上“不是毒品”“绝对合法”“保证够嗨”等标签进行公开销售,几乎可以无障碍地迅速扩散蔓延,青少年由于接受能力强,很容易被诱惑。

新闻推荐

美国加州游船火灾初步调查结果: 事发时无船员值守

据新华社洛杉矶9月13日电(记者谭晶晶)美国国家运输安全委员会12日公布的加利福尼亚州游船失火事故的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火灾...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