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蜜区的球
“股神”巴菲特,是投资界赚钱最多的人;“棒球王”泰德,是棒球界年度击打率最高的选手。他俩有个共同的称号——“全世界最强的进攻者”。
美国波士顿红袜队的击球手泰德,美国职业棒球联盟中最后一个年度击打率0.4以上的球员。在《击打的科学》一文中,他提出一个鲜明的观点:不要每个球都打,而是只打那些处在“甜蜜区”的球。
他把击打区划分为77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只有一个棒球大小,只有当球进入理想区域时 ,才挥棒击打。对于非核心区的球,即使嗖嗖从身边飞过,泰德也绝不挥棒。那个理想区域,被他称为“甜蜜区”。
只打“甜蜜区”的球,说来简单;在实际操作中,却需要非常强大的心理素质。尤其当处于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决胜的欲望、观众的期待,都会对心理和判断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扰。当一个个球倏忽而来,任何一次放弃,都会迎来全场一片嘘声。此时,“只打高价值的球”,这个信念和策略,就需要极强大的定力和内心的冷静。
如果说,纷纷而来的球,代表着多种选择和机会,那么,只打“甜蜜区”的球,无疑是极大地缩小了迎击范围,放弃了众多,专注于部分。
这种断舍离的能力,不是每个人天生都有的,往小处说,是一个人的慧力和定力,往大处说,则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教养。
麻省理工学院前教授丹·艾瑞里研究说,人在面对多个选择时,即使明知其中一项可以获得最大成功,也不愿轻易放弃其他选择。因为人的大脑对于风险,天然是排斥和抗拒的。所以,能够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很少,因为他们能克服那种心理上的本能。
那么,巴菲特从泰德身上学到了什么呢?他学到的,从表面看,是“专注于高价值区”;骨髓里正是那种勇于舍弃的哲学。巴菲特说:“投资这件事的秘诀就是坐在那儿看一个又一个的球飞来,等待着哪个球出现在你的‘甜蜜区’。很多时候人们会喊‘打啊’,但你最好别理他们。”巴菲特还说:“我知道自己的优势和圈子所在,我就待在自己的圈子里,完全不管圈子以外的事。这非常重要。”
巴菲特与比尔·盖茨是多年的好友,他总能拿到微软公司的第一手内幕消息。但是,巴菲特从未投资微软。因他觉得互联网公司在他的能力圈以外,即使有看上去很好的机会,他也绝不出手。
这是一个“贪”字和一个“舍”字博弈的结果,更是一个“守”字坚持的结果。
其实,人的时间、经历、智商都是差不多的,高手之所以比普通人做得好,最大的秘诀就是“专注”,或者说是一种价值定位、敢于舍弃的能力。他们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甜蜜区”,并能牢牢把持住自己、把守住那些“甜蜜区的球。”
那些做得最好的人,不是做得最多的;而是专注于一项、敢于舍弃其他的人。
值得惋惜的是,我们普通人往往不会舍弃,不会坚守。眼下,互联网融入了世界每个角落,为我们带来了铺天盖地海量信息的便捷与快速,但同时,也带来了选择和舍弃。机会更多、选择更多,意味着人们从中获取成长的机会在减少,成功的概率也在减少。
这个时代,人人、时时、处处,忙着刷屏,忙着网络提供给我们的那些无趣的笑话、无聊的谈资。我们纵身陷入时尚、八卦、无聊信息的漩涡之中,不能自拔。
网络把现实的空间挤得狭窄、逼仄,我们从网络里钻出来,总是忙忙碌碌的样子,可是获得了什么?我们纵身飞奔,繁华过眼,感官不断苛求着更新的刺激;而繁复的画面,缤纷的八卦,只能迷惑我们的耳目和心灵。
肯专心看一本书的人越来越少,肯静心探究一个问题的人,几乎绝迹。
我们丢失了自己的甜蜜区,所有的球儿,纷纷飞来,浑茫一片。我们无暇思考,不辨别,不专注,不理性,跟风而行,庸庸碌碌,辜负生命。
想想那些“甜蜜区的球”吧,努力将力量倾注于此。一生做好一件事,不错了。一事做好,足以立身,立心,而人生的幸福就在身心安泰之际。
新闻推荐
自诩“最讲规则”“完全市场经济”的国家,公然针对中国华为等公司发布限制交易令,国际舆论为之哗然。这种抛弃最起码的商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