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女子的服饰到底有多美? □文/王文

西安晚报 2019-03-17 04:54 大字

《虢国夫人游春图》唐 张萱《捣练图》(局部)唐张萱《簪花仕女图》(局部)唐周昉永泰公主墓 仕女图唐

侬家暂下山,入到城隍里。

逢见一群女,端正容貌美。

头戴蜀样花,燕脂涂粉腻。

金钏镂银朵,罗衣绯红紫。

朱颜类神仙,香带氛氲气。

时人皆顾眄,痴爱染心意。

……

这是唐代诗僧寒山一首五言古诗中的几句,意在劝人们见到美女时要戒除贪欲,诗文也从侧面道出了唐代女子相貌美,特别是服饰之美。唐朝盛世,乐舞升平,社会开明,当时唐朝女子的服饰到底有多美呢?让我们从唐朝仕女画中一窥究竟。

《捣练图》是中国唐代名画,唐代画家张萱之作。这是一幅工笔重设色画,表现贵族妇女捣练缝衣的工作场面。系盛唐时的一幅重要的风俗画,对后世绘画风格有重大影响,也是唐代仕女画中取材较为别致的作品。此图描绘了妇女们在络线、熨平、缝制劳动操作时的情景。长卷式的画上共刻画了十二个人物形象,按劳动工序分成捣练、织线捣练、熨烫三组,画中人物动作自然,细节刻画生动,使人看出她们扯绢时用力地微微后退后仰,表现出作者的观察入微。画作线条工细遒劲,设色富丽,其“丰肥体”的人物造型,表现出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格。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后,此画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士顿博物馆。

《捣练图》生动展现了唐代女子的服饰之美。唐朝人的服饰之所以如此绚丽多彩,有很多原因,除了唐朝国力昌盛促进经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外,还有人们审美水平的提升,同时隋代丝织业的发展也为其奠定了基础。唐代,丝织品遍及全国,加之唐朝与各国各族来往频繁,文化交流广收博采,因而使得唐朝人的服饰新奇美妙。尤其是女子服饰,当时红极一时,及至今日,仍引得无数人崇尚和效仿。在唐代众多的艺术作品中,以仕女为主体的绘画作品,无不展现了唐代雍容华贵的服饰艺术。

《新唐书·车服志》有言:“半袖裙襦者,东宫女史常供奉之服也。”由此可以看出,唐朝宫内妇女的典型穿着便是“半袖裙襦”,半袖即半臂,襦是上衣,下衣为裙。在唐代人物绘画作品中,女子着装多是此种样式。

襦是唐朝女子常服,可以说是基础配置,不管是宫廷贵妇,还是普通民妇,均可着襦。其颜色多样,多为纯色,少数有刺绣花鸟图案。唐代壁画中的仕女图,都身着襦,颜色以纯色为主。唐代墓室壁画《捧包裹女侍图》中的女子身穿竖纹红裙,黄色披肩下着青绿色襦,色彩明亮协调,仕女形象呼之欲出。唐代诗人张籍有诗云:“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白居易亦咏道:“紫排襦上雉,黄帖鬓边花”。张祜有诗云“小小月轮中,斜抽半袖红”。半臂(半袖)在初唐颇为盛行,后来成为宫中女史的正式服装。它是穿在襦外的短上衣,跟今天的背心有点类似,长度在肩部以下,肘部以上,也有一些无袖的。襟口有对襟的,有在胸口打结的,也有套衫式的。可以束在裙内,也可以罩在裙外。

裙属于下衣,唐代妇女喜好“短襦长裙”的穿着样式,通常上窄下宽,崇尚细腰。款式有长裙、轻薄裙、幅裙和开裙之分。唐朝女子喜好长裙,不仅长度要长,甚至长到曳地。李震墓壁画《秉烛女侍图》中的女侍一袭红裙,长至曳地,令人惊艳,其细腰阔裾,更显雍容之气,恰如孟浩然诗言:“坐时衣带萦纤草,行即裙裾扫落梅。”

唐代贵妇间还流行一种衫裙,它将裙带高高系在胸线上方,也有人称之为“齐胸襦裙”,这种样式无论身材丰腴还是瘦削,都能达到别样的飘逸效果。衫裙通常大袖衫搭配,所谓“大袖衫”,本是魏晋时期男装,唐代指女子特宽的大袖礼服。在普通中衣外或披或系,大气飘逸。能体现这种服饰风格的艺术作品,非张萱与周昉的传世仕女画不可。衫裙系至胸前,凸显唐朝女子曼妙身姿,外披大袖衫,薄如蝉翼,优雅大方,飘逸如飞仙。由此可见,唐朝女子服饰极尽华丽,令人惊叹。

唐朝女子服饰因极度华丽,长裙过于消耗布料,曾多次引来政府干预,规定:“……曳地不得长二寸已上,衣袖不得广一尺三寸已上。妇人制裙,不得阔五幅已上。裙条曳地,不得长三寸已上。”

由此可一窥当时华丽开放的服饰审美风尚,也印证了唐代繁华、恢弘、大气的文化特征。

本组图片据网络,请作者速与本报联系,以奉稿酬。

新闻推荐

美国名校陷重大招生丑闻 涉及六个州多所大学,包括多位好莱坞明星在内的近50人被起诉

美国司法部当地时间3月12日起诉演艺明星、企业高级主管等数十名家长,指认他们向一名招生顾问行贿,帮助子女考试作弊...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