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为何迷上中国小说?

济南日报 2018-12-04 11:32 大字

□周怀宗

从科幻、悬疑、推理到武侠,再到当红的网络玄幻小说,中国类型小说正在成为西方阅读市场的新宠,并且屡屡登上各大销售榜的榜首,“外国人迷上中国小说”的现象,不仅在严肃文学中出现,更在通俗文学中成为风潮,“互联网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的方式,同样也改变了创作的方式,互联网中成长起来的创作者,更能够适应全球化时代的市场。”著名学者、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晓明说。

互联网时代的无缝传播

《风声》《射雕》《三体》《盘龙》……越来越多的中国类型小说登上了欧美的图书销售排行榜,而在互联网上,翻译、连载中国网络小说已经蔚然成风,大量网站快速涌现,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翻译、传播甚至模仿中国小说写作,已经成了一种新的风潮。

“互联网的传播模式和传统的传播完全不一样。在以前,一本书首先要经过作者、出版社、书店等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路径,才能出现在读者面前,而后还要再经过版权交易、翻译等程序,才能到外国读者手里,这个过程是极其漫长的,即便某一本书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等到外文版出来,可能人们早就忘掉了。”张晓明说。

网络传播则不同,大量的中间环节不复存在。张晓明说,“尤其是网络小说,它是动态的,写一章发一章,完全可以做到同步连载,并且随时和读者互动,每一章都接受读者的检验,如果效果不好,可以随时调整,技术上不存在任何难题。这种方式,精准地满足了读者的阅读需求,不论是中国读者的需求,还是外国读者的需求,都可以满足。”全球化之下的内容创作

武侠、玄幻、仙侠……这些充满了中国元素的小说,为何也能得到外国读者的喜爱呢?张晓明觉得,“其实题材并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创作的方法、作者的视野、观念、喜好等。全世界的年轻人,偏好都差不多,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畅通的信息,便捷的沟通渠道,最大程度地抹平了地域、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件事发生,一个北京的年轻人和一个纽约的年轻人,几乎可以同时得到相同的信息,距离不再是问题,观念的差异也就无限缩小。张晓明说,“我们爱看《权力的游戏》,欧美的年轻人也爱看我们的玄幻;我们爱看人家的历史,他们也爱看我们的历史。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和以前的人们不同,他们的阅读兴趣趋同性非常强,年轻人都不爱看电视,都是玩游戏、看电影长大的,我们的年轻人喜欢的,他们的年轻人也喜欢,反之亦然”。

同样的观念、兴趣不仅影响着阅读取向,更影响着创作。张晓明说,“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本身就是互联网上成长起来的,他们和读者的爱好、兴趣是共同的,所以他们的作品也更容易击中读者的兴奋点。”技术正在抹平语言差异

翻译组、字幕组一度成为国内的年轻人看电影、追美剧的利器。其实在国外,也有翻译组,把中国小说翻译成英文、法文等多种文字,甚至还有许多等不及翻译的人,自学中文看小说。

在过去,翻译一直都是文学传播中最重要的难关之一,尤其是蕴含大量传统元素的文学作品,更难被精准、优美地翻译出来,但在今天,翻译正在变得越来越简单。张晓明说,“一方面,翻译软件进步很快,准确率越来越高,很多时候,可以直接通过翻译软件来阅读。另一方面,类型文学、网络文学本身都是通俗文学,一般都比较浅显、比较水,即便翻译得不那么精准也没关系,只看情节就可以了”。电脑难解决多样化问题

也有人担心,通俗易懂的类型小说,并不能真正体现中国文学的水准,也难以承载深厚的中国文化,是否需要推介更多原创程度更高、文化含量更加丰富的作品呢?

“文化的影响力,是潜移默化中慢慢建立起来的”,张晓明说,“类型小说的流行,更符合人们普遍的阅读需求,很难体现多样化、差异化的文化。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原创程度更高,含义更多重,和传统文化联系更深,也就意味着推介更不容易。实际上,这样的作品,我们自身读起来。都需要反复琢磨、细细品味,翻译给外国人,就更难了。不是说这样的作品不好,而是要循序渐进,不能着急。”

类型文学体现的是全球化的趣味、审美,“就像美国大片一样,它的主题总是那些和人类普遍情感相关的东西,爱与拯救、正义、怜悯等,谁都能接受,谁都爱看,不存在什么隔膜”。

但仅有这些就足够了吗?张晓明说,“美国大片也好,中国的类型文学也好,它们可以风靡一时,但想要创作出真正能够长远流传下去、能够代表本民族文化的作品,还要慢慢来,这可能不是电脑、互联网能够解决的。”

新闻推荐

联合国秘书长对老布什去世表示哀悼

中新社联合国12月1日消息,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12月1日通过发言人发表声明,对美国第41任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