赊账、记折与徽州商人的信用

黄山晨刊 2018-09-26 08:11 大字

徽州油坊里的存油提取折 沈文斌/摄(资料图)□ 张卫民

自利必须以利人为基础,这是徽州人普遍认可的价值观。徽州人讲诚信、乐于助人早为世人所称道。

徽州的商人特别看重信用。在徽州生活过的人都知道,遍布徽州乡村的商店几乎没有不赊账的。如果商家没有职业道德,不能诚信经营,买卖双方很容易发生纠纷,哪会给你欠账?徽州居民遇手头紧张或者没有及时去银行提取现金,买商品时向商家赊账十分普遍。赊账的方式十分简单,一般是店家在备好的笔记本上记下赊欠的时间、商品、数量、金额等具体情况,而且大多不需要买家签字画押。当然,买卖双方必须熟识。如果是暂时赊欠,双方关系又比较好,店家怕麻烦或碍于面子往往不会当着买家的面记备忘。挂账赊销的账款,一般在农历端午、中秋、春节前结清。店家会根据各人的情况区别对待,欠款多的会及时提醒,生活困难的可以延期付款,特别困难的还可能得到店家的豁免。

这种比较原始的赊欠方式始于何时不得而知。据《屯溪文史》(第二集115页)记载,屯溪老街上清代的大同布店(原称鸿泰布店)“另辟蹊径,对本地一些名门望族,发出购货折(记折)凭折到店选购商品,挂账赊销,分期付款,年终结算。”可见,徽州在清代就有信用凭证交易形式。听老人说,以前徽州也有面向普通居民的记折,是那些与百姓生活联系密切的商家(如猪肉店、豆腐店)发送的。赊欠商品时店家在记折上写好记录,然后誊写在店家的“记折销货”账簿上。规范的记折贴有官方税务部门的印花。显然,记折要比上面的赊欠方式科学完善得多。

赊欠商品的记折我没有亲历过,但我知道,在徽州至今还流行着一种记折——油折。农民把收获的油菜籽运到油坊(也有油坊老板上门的),油坊老板根据油菜籽的质量和干燥度,评出油菜籽的出油率,算出油量,然后填好油折交给存油的农民,农民需要取油时就凭油折到油坊去取。这种油折的信用其实就是油坊老板的信誉。

有资料介绍,第一张信用卡是1915年在美国诞生的。这个说法值得商榷。1950年春,美国商人麦克纳马拉与他的好友施奈德合作投资1万美元,在纽约创立“大来俱乐部”(大来信用卡公司的前身)。大来俱乐部为会员们提供一种能够证明身份和支付能力的卡片,会员凭卡片可以记账消费。这种无须银行办理的信用卡的性质仍属于商业信用卡。1952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富兰克林国民银行作为金融机构首先发行了银行信用卡。1959年,美国的美洲银行在加利福尼亚州发行了美洲银行卡。此后,许多银行加入发卡银行的行列。到了上世纪60年代,银行信用卡很快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并得到迅速发展。

徽州商人“挂账赊销”使用的记折无疑是一种信用卡,尽管它是纸制的不是金属卡片。可惜,徽州商人“挂账赊销”的记折却没有得到总结完善,没有促成中国银行信用卡的早日诞生。

新闻推荐

美国民众“吐槽” 被征“贸易摩擦附加税”

新华社美国纳什维尔9月23日电“应该想办法让人们知道自己在贸易摩擦中遭受的损失,比如在购物账单上添加一栏‘贸易摩擦附...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