脸书泄密事件背后的可怕疑问你的意识谁做主?

齐鲁晚报 2018-03-26 15:39 大字

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本周,脸书公司的泄密事件震惊了整个世界,人们吃惊的不仅是脸书泄露了超过5000万用户的信息,更惊讶于用这些信息所做的事情——一家远在伦敦的数据公司竟然能用这些碎片化的、不起眼的甚至有点八卦的普通用户信息操纵一场美国大选!这样神乎其神的事情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如果我们仔细追问这个问题,会发现这一数据泄露事件背后藏着一个更可怕的疑问:你的意识真的由你做主吗?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这事儿还真不一定。

本报记者王昱

用“真相”来忽悠你

时间回到2016年,生活在美国纽约的汤姆正在为选希拉里还是选特朗普当总统而犹豫。某天,他在脸书上突然看到一条推送,“希拉里将要禁枪”,汤姆顿时打定主意选特朗普——作为枪支爱好者,他刚刚在网上预购了一杆猎枪。与此同时,住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杰瑞最近正在跟她的移民邻居闹纠纷,当她某天正在脸书上为这事儿吐槽时,突然刷出一条消息,“希拉里要给移民发绿卡”,原本不打算投票的杰瑞决定这次无论如何都要投特朗普一票……

你是否觉得这样的故事很凑巧?虽然人名是虚构的,但这样的故事真实地发生在了美国,而且主角超过5000万人——约占美国总人口的六分之一、注册选民数量的四分之一、真正投票人数(1.3亿人)的三分之一还多,这对2016年大选的影响到底有多大?结果可想而知。

问题是,这么多巧合是怎么发生的呢?今年3月17日,《卫报》和《纽约时报》同时刊登长文,将矛头指向了服务于特朗普竞选团队的剑桥分析公司。早在2014年,英国剑桥大学心理学教授亚历山大·科根面向脸书推出一款名为“这是你的数字化生活”的应用软件(APP),向脸书用户提供个性分析测试。这款APP搜集的信息包括用户的住址、性别、种族、年龄、工作经历、教育背景、人际关系网络、平时参加何种活动、发表了什么帖子、阅读了什么帖子、对什么帖子点过赞等。

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只有27万名脸书用户下载使用该应用并参与了性格测试。但实际上,该应用在请求用户授权时,所要求访问的不仅是用户本人的脸书信息,还包括他们脸书好友的个人资料。平均下来,每一个“种子用户”都悄无声息地带来了至少160位其他朋友的个人资料——就这样,共有5000万人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稀里糊涂地“被”同意读取了个人信息。

这些信息被提供给剑桥分析公司后,在心理学、社会学、传播学等一众专家的指导下,又被用于定向推送对特朗普有益的信息。于是就出现了之前说的那两种场景,最终成就了这位总统的胜选奇迹——当然对于这一指责,特朗普是不认账的,他也不可能承认。

这则消息爆出后,脸书股票应声下跌,很多舆论都在一窝蜂地指责脸书对信息看管不利。当地时间21日,脸书创始人扎克伯格在沉默多日后首次向用户声明道歉并做出郑重承诺:“我们有责任保护用户的数据,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就不配为用户服务。”

然而,真正善于思考的人,不难看出该事件真正的可怕之处: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有心人居然可以用“真相”来忽悠你——希拉里支持禁枪、欢迎移民是事实吧?但是对于这些事实的精准投放,就能在特定时间、特定情境下操纵你的思维,促使你做出并不一定符合你初衷的决定。这样的现实,难道不比单纯的信息泄露更加可怕、更有划时代意义吗?

你成“手机人”了吗?

追溯起来,有心人利用信息对公众进行“驯化”,并不是从互联网时代才开始的。信息传播技术每一次向前演进,总会发生一些类似的怪事。

15世纪中叶,德国人古登堡率先发明了欧洲印刷术,随着该技术的推广,德国成为欧洲首个实现家家户户都能买一本圣经的国家。按说这种技术的推广本应让德国人更加理性才对,但现实却事与愿违,德国紧接着爆发了宗教革命,分裂的新教和天主教阵营彼此对立,并引爆了惨烈的欧洲三十年战争,德国半个国家毁于战火。后世历史学者研究发现,正是印刷术的革命造成了这种分裂——人手一本圣经,意味着知识的解释权不再为贵族所专有,而持异见者更可以用印刷自己观点的方式获取支持者,通过利用印刷品彼此激励、宣传,双方观点都被催化得更加偏激,最终催化出了战争。

20世纪初,还是在德国,电影、广播等新传媒手段伴随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勃兴的纳粹党十分善于利用这些新兴的传播手段,成功地煽动了极端种族主义。很多德国人后来反思说,他们早年并不觉得犹太人有多么可恨,可是,在每晚聆听希特勒“带有磁性的演讲”、每个周末观看纳粹宣传部长戈培尔指导拍摄的《犹太人苏斯》等“仇犹”电影后,他们就像被催了眠一样投入到纳粹的狂潮中。至今,戈培尔那句名言“谎言重复千遍就是真理”,还常常被人们提起。

人的意识是被其所接触的信息“喂食”出来的,因此也会被有意营造的信息所“驯化”。在这一点上,如果说过去信息“驯化”人采用的还是粗笨低效的“地毯式轰炸”,那么在大数据时代(正如脸书泄密事件所演示的那样),信息对人的“驯化”简直是“精确制导”。

报道脸书泄密事件的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还问出了一个更细思恐极的问题:即便这些信息没被剑桥分析公司利用,而是脸书自己利用这些数据推送他们想让你看的信息,你觉得你的思维就没有被控制吗?

事实上,这样的事情很可能已经在发生了。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在某新闻客户端上偶尔点击了一条有关茶叶的消息,之后就会不停收到各种关于茶叶的养生知识和广告推送,仿佛全世界都在谈喝茶,慢慢地,你真的爱上了喝茶;你在微信朋友圈和公众号中经常“取关”那些你不喜欢的朋友和公众号,慢慢地,你觉得仿佛整个世界都在赞同你的观点,你可能从此变得越来越偏激,虽然事实上,你的观点自始至终都非常小众。

在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也许压根儿不需要一个公司在幕后操纵,公众就在进行自我操纵和自我催眠。有赖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终于不再是印刷品时代那些受困于有限信息的“古登堡人”,却成为了必须依靠大数据、互联网和手机终端替我们筛选信息的“手机人”——到底是人在操控数据,还是数据在操控人?脸书泄密事件的背后,这个诘问既不遥远,也不轻松。

新闻推荐

全美数百个城镇举行游行呼吁控枪

3月24日,在美国洛杉矶,民众参加游行,呼吁加强枪支管控。当地时间24日,在华盛顿、在纽约、在洛杉矶、在波士顿……全美学生、教师、家长等在数百个城镇举行游行,呼吁加强枪支管控,遏制枪支暴力,提升校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