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正面应对西方“锐实力”舆论遏制
近期,美欧舆论界提出一个新概念“锐实力”,并以此概念为基本框架,以冷战思维和双重标准,对中国近年来在国际社会为加强与各国公众的理解与沟通所做的各种积极努力贴上威权主义的标签。“锐实力”的提出和热炒绝非学术和政策探讨,而是西方国家新一轮的对华舆论遏制战略,中国舆论界必须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按照目前美欧舆论界对“锐实力”的概念分析和逻辑框架,美国在全球范围内一直进行的公共外交努力和舆论塑造既不是“软实力”也不是“巧实力”,而是实实在在的“锐实力”。
“锐实力”是相对“硬实力”的一个概念,美国学者约瑟夫·奈将综合国力分为硬实力与软实力两种形态。硬实力是指支配性实力,包括基本资源、军事力量、经济力量和科技力量等,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文化、思想的吸引力和政治导向的能力。“巧实力”则是指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运用。“锐实力”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17年年底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这份报告认为:中国和俄罗斯花费数十亿美元,运用各种手段,诸如人文交流、各类文化活动、教育项目以及传媒和信息项目,在世界各地营造公共舆论。这种做法既不像“硬实力”那样具有强制性,也不是“软实力”那样的魅力攻势,因此称之为“锐实力”。随后,英国《经济学人》发文,强调中国“锐实力”能量是一把“能穿透文化壁垒,改变西方价值观的利刃”,并把孔子学院作为一个典型案例。今年年初,“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发表文章,对软实力与锐实力进行概念上的甄别,把“锐实力”等同于“信息战”,并以此为框架分析中国近年来的对外传播和人文交流活动。
如果按照“锐实力”的概念逻辑,最先炮制这个概念的“美国国家民主基金会”,正是一家长期接受美国国会的巨额资金支持、在全球范围内从事 “锐实力”活动的机构。而美国自一战以来至今,在国际舆论空间持续不断的进行的所谓提升国家形象的努力,也正是“锐实力”在发挥作用。
在美国人看来,新闻、广播、图书、出版、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戏剧、文学、美术、教育、体育等等都是向各国进行信息战可利用的兵种。美国在对外传播领域强调以文化为基础,以信息活动和文化交流为具体载体进行舆论影响力的塑造。信息活动主要通过广播、电视、电影、报纸、书刊和互联网等各种媒介在全球范围内产生影响力。文化交流活动主要包括富布赖特项目、国际访问者项目、国际青年访问项目、人才交流项目、建立美国中心、语言培训、展览等。尤为值得一提的是好莱坞电影和富布赖特项目。从一战、二战直至冷战结束,好莱坞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从战争期间带有明显宣传色彩和意识形态的电影到现在风靡全球的好莱坞大片,好莱坞电影在全世界播放的同时,塑造了全球公众的视觉思维和听觉类型,定位了他们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趣味,乃至重新整合了他们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认同。而创始于1948年的富布莱特项目则是迄今世界上活动规模最大、涉及人数最多的国际文化交流项目,被称为美国的“特洛伊木马”。通过这些文化交流项目,美国在全世界提升了“锐实力”。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政府更是制定了关于对外传播的全球战略框架,明确指出美国要通过各种公共外交项目和平台,保持与各国精英界联系的同时,努力扩大与各种普通公众的联系,增强美国内外政策和价值观对国外公众吸引力。显然,美国一直在"信息站"的思维模式和政策指导下,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着“锐实力”活动。
当前,美欧舆论界对“锐实力”概念的提出和炒作有着复杂的时代背景。从国际看,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变革加速推进,各国相互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和在国际政治、经济领域话语权的不断增强,中国日益走进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世界舆论场的重要关注议题,但与此同时,中国对全球及各个领域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公共外交能力却严重不足。在这样的背景下,基于“修昔底德陷阱”的担心和焦虑,加之长期以来的刻板印象和意识形态差异,美欧对于中国的误解和偏见舆论也甚嚣尘上。自特朗普执政以来,美国舆论界对华政策的讨论不断呈现出新的舆情态势,近一段时间以来,对华遏制与中美战略竞争论调更是不断占据了舆论场焦点。在最新的国情咨文和国防战略报告中,美国政府更是明确把中国列为战略竞争对手。可以说,美国舆论界有一批鹰派已经吹响了对华遏制与竞争的号角。了解了这些舆情背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针对中国海外影响力拓展的“锐实力”概念会被大肆炒作。
近些年来,中国在对外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做了一系列努力,投入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并仿效英国文化协会、德国歌德学院等国家文化传播的模式和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在全球范围内设立了孔子学院等项目和平台,以期为中国与世界各国公众的沟通提供平台。但是,不可否认,中国在对外传播与文化交流领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在跨文化传播与交流过程中,存在着信息的编码、解码所导致的信息流失甚至偏差,中国需加强对世界各国的深入研究,遵循传播规律,寻求适宜的对外传播策略与方法,以避免因为历史文化、意识形态和政治体制等结构性差异造成的误解与误读。
面对来势汹汹的西方对华舆论遏制战略,中国亟需通过有效的对外传播加强与各国舆论界和各国人民的沟通与交流,让国际舆论场不但有美欧国家的声音,也要有我们中国的表达,中国与西方之间都不能局限于各自的舆论场进行自我对话,要真正实现在双向沟通中加强理解与互信。另外,在对外传播中,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西方社会的舆论传播近两年来进入了以情感驱动舆论走向、社交媒体成为新主流媒体的后真相时代。要顺应后真相时代的受众特点和需求,掌握运用语言传播技巧,积极施加舆论影响。使我们传播的语言模因在信息洪流中具备强大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后真相”的基本含义是形容一种舆论生态,情感对舆论的影响力超过事实本身,在舆论空间中,事实逐渐让位于情感、观点与立场。
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美欧舆论界应摒弃成见,对于中国发展和中国在国际社会所做的传播努力进行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努力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也只有如此,才能促进世界各国合作共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闻推荐
脸书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晨报讯美国社交媒体平台脸书公司首席执行官扎克伯格21日承认,该公司在保护用户数据方面犯了错误。这是他首次回应近期曝光的5000万脸书用户数据泄露事件,这些数据在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