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付出更容易成功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两个自相矛盾的观念,都是传统智慧的总结。它们俩哪个更符合事实呢?《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思维课》(中信出版社)一书的结论更倾向于后者,它认为在商业社会“分享”与“合作”的时代主题下,付出者从长远来看更可能成功。而这个结论并非仅仅是通过假设或论证得出的,是作者亚当·格兰特用了超过10年的时间,研究了从谷歌到美国空军等各种各样的组织现实之后做出的。
人们普遍认为,成功人士拥有三个共同点:动机、能力和机遇。如果想要获得成功,我们需要把努力、才华和运气结合起来。格兰特指出,还有第四样东西,尽管非常关键,却经常被忽视,那就是,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怎样和别人打交道。每当我们在工作中和另一个人打交道时,我们都要做出一个选择:究竟是尽可能多地索取价值,还是不计回报地贡献价值?格兰特按照人们在工作和人际交往中的行为模式,将人划分为三类:付出者、互利者和获取者。获取者只关注谋求利益,互利者愿意等价交换可预期的好处,而付出者则是不同寻常的一类人:他们乐于分享,不求回报。
在一般人眼里,可能更倾向于认为获取者最容易成功,因为他们实际更功利,会不择手段地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付出者更像是无用的好人。可是,格兰特的研究结果表明:付出者从长远来看最可能成功。而且,付出者的成功还有溢出效应,就是也能让其他人跟着成功。格兰特说:“付出者、获取者和互利者都有可能获得成功,但是,当付出者取得成功时,他们的成功可以扩散到别人身上。一个获取者取得成功,通常意味着另一个人的失败。研究表明,人们会嫉妒成功的获取者,并会想办法把他们‘绊倒’。相反,付出者的成功会产生一种涟漪效应,让他们身边的人更容易成功。”正如风投资本家兰迪·柯米萨所言:“如果每个人都希望你能成功,你就更容易成功。如果你没有敌人,成功也就更轻而易举。”
格兰特称,本书希望传达这样一种观点——我们通常低估了付出者的成就。尽管许多人称他们为“笨蛋”或“垫脚石”,但他们实际上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众多研究案例表明,“付出”这种行为要比大多数人所想象的更加强大,而且风险较小。研究案例中,许多成功的付出者,他们有不同的职业,包括咨询顾问、律师、医生、工程师、销售人员、作家、企业家、会计、教师、理财顾问、体育主管。他们并没有像许多人设想的那样,先获得成功,再回馈社会。他们的经历告诉我们,正是那些将付出放在首位的人,在未来才最有可能取得成功。
这样的观点,会不会让人们不以为然——有点唱高调?其实,格兰特还有另一套补充说明。
格兰特表示,大多数人认为自利和利他是相反的两极。但是,在他关于工作人群动机的研究中,他持续地发现,自利和利他是各自独立的动机:人们可以同时拥有这两种动机。正如比尔·盖茨在世界经济论坛上提出的:“世界上有两种伟大的人性力量: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那些被这两种“混合动机引擎”驱动的人,最容易取得成功。如果说获取者是自私的,失败的付出者是无私的,那么成功的付出者可以说是“利他且自利”的:他们关心他人的利益,但同时也有雄心勃勃的目标,努力推进自己的利益。
缺乏自我保护本能的无私付出很容易变得令人难以承受。利他且自利则意味着,愿意付出比你得到的更多的东西,但是仍然把握着你自己的利益,使用它们作为指引,来选择何时、何地、如何和对谁付出。加拿大的关爱奖得主没有将自利和利他视为相互竞争的关系,而是找到了把它们整合到一起的办法,这样他们就可以通过行善来让自己过得更好。
如此说,或许,就与大多数人的人生经验相符了。可见,还是不能傻傻地一味地付出的,人之行为选择需要不断根据环境对象进行调整。正如一位网友所言:做一个有智慧的善良的人。大抵,也只能如此了。或者是如鲁迅所言——量力而行,亦可。鲁迅在《两地书·七三》中言:“我愤激的话多,有时几乎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然而自己也觉得太过,做起事来或者正与所说的相反。人也不能将别人都作坏人看,能帮也还是帮,不过最好是‘量力’,不要拼命就是了。”吾不奢求成功,但求对人对事尽力耳。如此而已。(羊城晚报)
新闻推荐
吴绮莉的18岁女儿吴卓林,与30岁外籍同性朋友Andi于2018年4月离家出走去加拿大,一度流落街头,他们两个还在4月29日订了婚。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