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翎新作《劳燕》:在战争中探寻人性的光辉
近日,著名海外华文作家张翎的长篇小说《劳燕》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在战争中受伤的心灵,如何确定自己的尊严和价值,散发出人性的光辉,是张翎在这部作品中所探寻的。
张翎,浙江温州人,毕业于复旦大学外文系,现定居于加拿大,代表作有《流年物语》《余震》《金山》《雁过藻溪》等。小说曾多次获得包括中国华语传媒年度小说家奖,华侨华人文学奖评委会大奖等两岸三地重大文学奖项,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际发表。根据其小说《余震》改编的电影《唐山大地震》,获得了包括亚太电影节最佳影片和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影片在内的多个奖项。
张翎在北美做听力康复师期间,接触了一批退役军人和战争难民。他们所展示出战争带来的“疼痛、创伤、救赎、治愈”,极大地震撼了张翎。“当灾难把人逼到角落时,人性所展示的巨大能量”激起了张翎创作这样一部战争题材小说的念头。虽然没有亲历过战争,但为保证创作的严谨性,张翎在美国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并实地走访了当时中美特种技术训练营存下来的中美老兵,亲自去当年的训练营做实地采访,最终才有了小说中确实的时代背景以及凿实的细节呈现。
独特的叙事方式是作品《劳燕》的一大特色。它以三个鬼魂追忆往事的视角转换,还原出整个故事。将男人与女人,中国与美国,战争与和平,享乐与承受之间的关系巧妙地编织在作品中。“语言细腻而准确,尤其是写到女人内心感觉的地方,大有张爱玲之风”,莫言曾这样评价张翎作品的语言。而在《劳燕》中,张翎的语言不仅有张爱玲的阴冷,又保留了她所特有的阴冷中的温存。
谈及为什么起“劳燕”这个名字,张翎解释到,不仅仅是因为女主人公的名字叫“阿燕”,也是她对“劳燕分飞”的诠释——战争把情人分开,把人和故土、和现存的社会关系分离,而战争所导致的分离这一结果贯穿着人的一生。
(孙孺傲)
新闻推荐
人不见面就会失去以前储存下来的友情,好车不开就会坏,好衣不穿便会霉,好屋不住便荒凉似鬼屋,名表不戴便会不准时,子女不见便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