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堆雪屋的回忆

四川农村日报 2017-11-17 06:02 大字

因为父亲工作的缘故,9岁到13岁,我曾在加拿大生活了一段时间。印象最深刻的是参加和体验加拿大冬令营活动。

在一座著名滑雪场的松林里,营地与后勤基地相隔遥远。冬日的积雪,最深处厚达两米。安排住宿的帐篷虽是双层结构,也难以抵挡严寒,夜间温度轻易就会降到零度以下。

现在想来,帐篷住宿也许是为孩子们刻意营造的难题,让大家认识到所有周全的准备都会有失去作用的时候。遇到这种情况,孩子们要在教官的指导下,按照“尽我所能”的格言去寻找生存方法。

遵循着教官的指点,我们必须在有限时间里亲手建造一个雪屋。基本方法是堆砌一个雪堆,通过拍打和摩擦让雪堆表面溶化,而后让它在低温下重新结起一层冰壳,再用工程铲把雪堆掏空,把它变成一个坚固的“庇护所”。

神奇的是,帐篷里的温度可以降到零度以下,而小小的雪屋却能始终保持内部温度不低于零度,加上孩子们不断散发出的体温,可以在里面营造出一个相对温暖的环境,辅之以防寒服等必要的专备,极端情况下可以保障生存。

开始建造雪屋时已是黄昏。经过了一天的野外行动,小队成员们已经十分疲惫,体力下降严重。偏偏在雪堆上挖洞不仅艰苦而且细致,一次只能由一个人拿着小工程铲工作。

如今回想,能在天黑前完成这项任务,靠着两句信条:“乐于助人且值得信任”“能智慧地利用所有资源”。队员们轮番上阵,每隔5分钟就替换,确保了每一双被雪水冻僵的手都能及时得到回暖,而在雪堆前干活的则永远是那个“体力最充沛的人”。雪屋上溶化后再冻结成的冰壳,这时成了“钢筋水泥”,让它在施工过程中无论怎样折腾也不会发生崩塌。其他队员也没有闲着,有的帮助往雪屋内打灯,还不时就挖掘技巧提出建议。有的忙着生火、打水、准备晚餐,每个人都在尽最大努力发挥作用。

当晚,我们如愿住进了亲手搭建起的雪屋。皎洁的月光透过雪屋上的圆孔洒落进来,被冰晶和雪花反射,发出淡蓝色的光,把这一幕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中。

现在我已经回到祖国,是一名在校高中生。尽管那次堆雪屋的经历只是童年的一段回忆,但每每想起,总感在冬令营中习得的理念时时鼓舞着我——不畏风雪严寒、难题逆境,始终保持团结、自律、进取,在磨砺中锻炼自我。

西南大学附中高2018级20班 张翕然

新闻推荐

纽约马拉松在严格安保下如期举行

新华社纽约11月5日电(记者尚绪谦)一年一度的纽约马拉松赛5日在警方的严密保护下进行。由于此前纽约曼哈顿区刚刚发生一起造成8人死亡的重大恐怖袭击事件,今年的纽约马拉松赛格外引人瞩目。纽约警...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