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沙成塔”,居家就业筑牢脱贫堡垒

淮南日报 2019-04-11 11:12 大字

50岁的吴祥清是寿县窑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今春她仍然不需外出打工,在家里就能把钱挣了,成为地地道道的“居家就业者”。和很多农村中年妇女一样,吴祥清上要伺奉老人,下要带一个4周岁的外孙,还要给在本地干泥瓦匠的丈夫做饭洗衣,收拾家务,实在不可能外出打工,或者到工厂里按时上下班,那么居家就业成了最好的选择。“我就在家加工塑料花,一个能挣6毛钱。现在我既能工作,又能照顾家庭,挺好的!”吴祥清手头熟练地粘着花叶,和记者拉起家常,脸上满是笑容。

吴祥清一小时能轻松加工5个塑料花,挣3元钱。一天按8小时计算,就是24元,一个月能有700多元的收入,为她家实现稳定脱贫又添了一块瓦、出了一份力,多了一道保障。

“脱贫最有效、最长效的方式还是就业。居家就业是指有就业意愿、有就业能力但因各种原因无法外出就业的人员以‘非员工制’方式,就近、就便实现就业的总称,包括从事家庭手工业、居家网络经营及设计、外接产品加工、发展种植业养殖业等就业形式。”窑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窑口镇是革命老区,老百姓战贫求富的精气神很足,但“4050”人员及残疾人等困难群体苦于缺技术、缺时间,再就业问题却始终没有缓解,是脱贫最后关头的“硬骨头”。大力推进居家就业,对增加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低收入人群和就业困难人员收入,帮助其同步实现小康和共同富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祝应涛是窑口镇的小个体户,常年从事绣品、塑料花等这些手工制品的加工,带动了周边一些居家妇女的就业,但迫于影响力小、用工难,发展一直不大。通过调研,窑口镇就抓住了这个“小切口”,积极探索“居家就业”模式,以点带面,让众多不便外出工作的人实现了“既顾家,又挣钱”的“宅致富”。

针对有就业意愿的贫困户就业难问题,该镇在认真摸底调查的基础上,全面掌握失业、无业、“4050”人员及残疾人等贫困人口的基本情况,先后举办5次手工编织和电商知识等各类技能培训班,拓展“居家就业”模式,为他们和企业、作坊牵线搭桥,充分发挥企业和致富带头人、技术能人的引领作用,利用“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农户”等模式,一方面解决企业用工难问题,另一方面彻底解决居家人员就业难的问题。聚沙成塔、聚零为整,现在全镇居家就业的人已达500余人,其中贫困户近200多户,多的一个月能收入1400余元,逐步提升贫困人口居家就业产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发展水平,零星的产业、零星的就业、零星的收入聚成了窑口镇脱贫最坚固的堡垒。

“怎么也没有想到我一个残疾人也能在家里坐着挣到钱!”50多岁的姚敏是名残疾人,家庭生活贫困,曾经对生活丧失了信心。经过培训,她现在在家里做手工,轻松实现了自己的就业梦、脱贫梦,她开心地告诉记者,从事这个加工活,不用投入什么成本,而且简单易学,时间上比较方便灵活,既能照顾家,又能赚钱,真是一举多得!由于是订单式生产,从业人员不用担心产品销路,姚敏编织的加工品除了销往江浙沪,甚至已飘洋过海,远销到欧美、韩国等地。“这就是我的小银行,再也不要伸手问家里人要钱了。”产品日清日结,从不拖欠工资,贫困户和大爷大妈们把祝应涛的手工作坊称作自己的“小银行”。

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回程的时候,祝应涛说,他要到江福轩家“收活”,让记者跟他一起去。走进江福轩的小屋,他正在专心致志地“粘花”,虽然手不是那么灵活,但他的“产品”还是优质的。原来,江福轩已有83岁高龄了,是位“五保户”。记者问老人:“国家什么都给您全包了,您一天也挣不了10块钱,这么大年龄为啥还自己干活呢?”“能干一天是一天,不能老给人家带麻烦,这么大的国家不容易。”老区脱贫的动力在老人平淡的话语中,显出了巨塔的高度。

新闻推荐

韩国大众开始使用5G手机网络

继去年年底推出面向企业的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商用网络后,韩国三大电信运营商5日起正式开始为大众办理5G手机入网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