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留学生社交 打破“中式圈子”

华商报 2017-08-02 01:42 大字

进入8月,又一批留学生开始收拾行李踏上异国的旅程。相比前几年,除了通过钻研学业获得一纸文凭外,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希望通过求学异国,积极适应当地环境,从而成功融入异国生活,最大化地实现留学价值。

如何在充分了解他国文化的同时不失掉自己的文化特色?怎样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社交圈?看看这三位“过来人”,他们的实战经验或许能为留学社交恐惧症号脉。

语言

注意聆听 课堂是学习地道表达的最佳阵地

“出国前我认真准备韩语,达到了不错的成绩,没想到到了韩国,连菜单都看不懂。”回忆起初到韩国留学的经历,首尔大学教育学博士周颖哭笑不得。“我按照韩语翻译点的菜品,上菜后发现与想象的完全不同。”因为不了解韩国的饮食文化背景,周颖闹了不少笑话。

对于留学生来说,语言是与外国人进行对话的工具,只要意思表达到位,别人都能听懂,但语言背后所蕴藏的文化背景需要花时间琢磨。

周颖发现,课堂是最佳的学习阵地,教授的发言,每一个词的用法和表达都是活生生的教科书。“我曾经尝试过教授说一句,我默念一句,时间久了自然而然学会很多地道的表达方法。”

内容

融合≠迎合 了解异国文化也不丢个人特色

当别人在聊某个话题时,如何能够有所参与?当对方抛出一句“how aboutyou?”,怎样才不至于尴尬冷场。宾夕法尼亚大学毕业生安璐伟认为,在经历了文化差异的“考验”后,留学社交的最大难题来自于留学生本人,如何能够“有话说”很关键。从文化到历史,从电影到动漫,你可能需要各个领域都有所涉及,同时,也有自己感兴趣并深耕的领域。“你需要成为一个有趣的人,这一点在任何社交场合都适用。”周颖也表示,社交圈既是封闭又是重合的。“你的知识面越广泛,越容易交到朋友。如此一来,社交关系就会朝良性方向发展。”

对于留学生来说,融合不等于一味迎合,不能丢掉自己的文化底色。“融入是双向的,需要两方共同增进对彼此文化的了解。”

安璐伟说,“外国人很乐意去了解中国,我主动向他们介绍中国优秀文化和创新科技,和他们的交流也变得越来越顺畅。”

心态

克服胆怯 别急于找归属感

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出于安全感与交际成本等因素的考虑,会在第一时间寻找“同类”。这样的社交有大量共同话题可聊,使留学生迅速找到归属感,“中式圈子”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于是,当面临选课和社团活动时,留学生就开始扎堆。“这个课要不要一起选?这个活动要不要一块儿参加?”几轮“调研”下来,既耽误了时间,还不一定能选到最心仪的课程和活动。

安璐伟认为,虽然每个人都会对陌生的环境不适应,但总要硬着头皮去改变。“刚开始可能会胆怯,甚至到了活动地点也犹豫再三不敢进去。但只要克服了心理的第一道关卡,你会发现情况没有你想象得糟糕。”

澳洲国立大学毕业生、博主若梦认为,可以先尝试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打开自己,与他人建立联系。比如,通过一些国外社交软件关注、结实与自己兴趣相投的人,接着参与沙龙、聚会等线下活动,进行更深入的了解。“不要害怕犯语法错误,要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时可以配合使用一些肢体语言。”辛京

新闻推荐

韩国前情报主管 涉嫌干政或再入狱

元世勋韩国检方24日向一家法院请求判处国家情报院前院长元世勋有期徒刑4年,起因是他涉嫌在2012年韩国大选前夕指使国情院职员在各大网站发帖影响舆论,被指干涉总统选举。国家情报院是韩国情报及国...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