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股市> 正文

【戏画闲言】保护版权要管住野路子的“后发平台”

新安晚报 2022-03-03 08:59 大字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社会公众版权意识逐渐提升,如今,许多用户已经养成为视频、音乐、图片等内容产品付费的习惯。但是,记者近日发现,在电商平台,有大量商家通过网盘等方式,低价销售影视、音乐作品资源。还有多家店铺兜售周杰伦歌曲,300首打包售卖最低仅0.48元,销量达数万件。(3月2日《证券时报》)

近年来,在多方合力、多轮整治之后,健康的影音版权秩序初步确立。相较于以往,那种明面上的“盗版”现象少了,而与此同时,在点对点的暗地交易中,“侵权”风险却依旧高企。对于好不容易培育起来的“版权生态”而言,若不能处置好这些显著隐患,未尝不会引发连锁性倒退。

技术层面,盗录影音作品毫无难度。线上贩售盗版作品,多用“薄利多销”策略,经济成本可被摊薄到“近于零”,简直就是个无本万利的生意。巨大的利益诱惑,刺激着不少人蠢蠢欲动、铤而走险。参照以往的治理经验,打击影音盗版,路径大致有三:其一,强化行政执法;其二,鼓励诉讼追偿;其三,掐断买卖渠道。最近一段时间,“盗版”在网络平台大肆卷土重来,恰恰是“渠道”维度的变量使然。

此前一段时间,影音作品的版权保护,一度达到了某种微妙的“稳态”。其最核心的支撑,就是市场洗牌整合之后,内容资源和流量资源朝着头部平台深度聚合。“版权授权”“分销提成”加之“会员付费制”,一条可行的商业模式得以跑通。在此大背景下,主流平台愿意花钱购买版权,继而倒手二次售卖给用户获利,因而也有动力去巡查、发现、举报、起诉“盗版”。这种脆弱的平衡,最终因为“新玩家”的入场、“新玩法”的出现,遭受巨大考验。

从某种意义上说,盗版死灰复燃,和“假冒伪劣”“山寨商品”还魂,背后的因果逻辑是相通的。一方面,某些二线电商平台“初生牛犊不怕虎”,仍处于野蛮生长的初级阶段。重扩张、轻治理,有意以“弱监管”“野路子”形成对头部电商的“差异化优势”,大有剑走偏锋、弯道超车之意;另一方面,个人型电商相较于平台型电商异军突起。特别是“微商”以熟人圈子为依托,以化整为零为打法,商品泥沙俱下、管道隐蔽性极强。置于此等环境,盗版找到了“新沃土”。

时至今日,某些后发平台或跨界平台切入电商赛道,仍有“先放纵后收紧”“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对于这一苗头,必须第一时间以定点清理、专项整治予以明确回应。如若不然,无异于逆向激励,来之不易的版权保护良序很可能因之溃散。然玉/文陶小莫/图

新闻推荐

光大银行与11家绿色产业龙头企业举行战略合作签约

2月24日,光大银行与11家绿色产业龙头企业通过线上“云签约”形式,举行“绿色金融助发展,共创‘双碳’新未来”战略合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