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股市> 正文

独董制度 打补丁还是推倒重来

金融投资报 2021-12-04 00:40 大字

就当下的独董“辞职潮”来说,这还只是拉开序幕而已。一旦过了敏感期,相信会有更多的独董选择辞职。因为作为独董来说,确实没有必要冒如此大的风险。万一“中枪”那就要倾家荡产了。目前的独董制度,要么干脆就取消,要么就推倒重来。

■皮海洲

在刚刚过去的11月份,独董“辞职潮”无疑是A股市场上的一道风景线。据不完全统计,11月上市公司独董辞职人数为58人,其中11月12日至11月30日,共有39家A股上市公司发布42次独立董事辞职公告,辞职独董人数为43名。

与此同时,11月26日,证监会就整合涉及证监会的27件规范性文件(合并后制定规则6件、修改17件、废止4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其中包括《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规则(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独立董事规则》)。

在独董“辞职潮”涌现的背景下,对独立董事制度的修改确实很有必要。不过,由于《独立董事规则》的修改还是建立在《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基础上的,只是一种小改,意义并不是很大。就目前的独董制度来说,要么就进行大的修改,要么就干脆取消,毕竟对于目前的A股市场来说,独董的实际意义不大,基本上是一种摆设,是一种“福利”制度。将其取消,对目前的A股市场来说并没有太大的影响。

为什么11月份会出现独董“辞职潮”?究其原因在于11月12日广州中院对康美药业案的判决,康美药业将赔偿投资者24.59亿元,其中康美药业的5名独董也要承担5%与10%的连带赔偿责任,赔偿金额分别达到1.23亿元和2.46亿元。而这些独董的年收入也就在10万元左右。这些独董的收入与承担的连带赔偿责任相比,是严重的入不敷出,风险与收益不成正比。也正因如此,康美药业案的判决让独董们有了巨大的危机意识。于是辞职就成了一些独董们迫切的选择,他们没有必要为了这份并不高的收入来承担如此巨大的风险。

就当下的独董“辞职潮”来说,这还只是拉开序幕而已。因为目前辞职对于上市公司来说会比较敏感,很容易让市场联想起独董辞职的相关公司是不是存在财务造假之嫌。所以,上市公司会为此而挽留独董,独董辞职也需要避开目前的敏感期。一旦过了敏感期,相信会有更多的独董选择辞职。因为作为独董来说,确实没有必要冒如此大的风险。万一“中枪”那就要倾家荡产了。

当然,并不是说独董承担连带责任有什么冤屈,更不是说广州中院对康美药业案的判决有什么不妥。毕竟独董在上市公司的相关文件中都是签上了自己的大名的,同时也是作出了承诺的。既然如此,那就依据承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是天经地义的,也即“签字即担责”。

但独董承担连带责任显然又成了目前独董制度的“牺牲品”。因为目前的独董制度基本上是一种“花瓶”制度。因为目前的独董制度,独董基本上就是挂个名,签签字开开会,拿一份收入,仅此而已。也正因为当前的独董只需要做一个摆设,拿一份收入,所以,目前的独董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这样的独董要不要也就无所谓了。即便取消,对于上市公司与整个市场来说,也是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影响。而且作为上市公司来说还可以或多或少节省一笔开支。

而就独董制度本身来说,让独董承担责任,这实际上超出了独董制度的范畴。独董被称为“花瓶董事”,原因就在于独董不承担责任,也承担不了承担不起责任。根据独董制度,独董都是兼职的,也不需要在上市公司上班,一人允许兼任5家公司独董,而且年龄最大的独董如康龙化成的戴立信,已是97岁高龄了。这样的老人都可以当选独董,又如何来履行独董的职责呢?因此,独董制度的设计本身就存在着问题,真让独董担责的话,那么独董就是被独董制度坑了。也正因如此,在依法追究独董连带责任的情况下,独董选择辞职是非常明智的一个选择。相反,继续留任的独董是非常不明智的。一旦所在公司出事,独董只能是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目前的独董制度,要么干脆就取消,不设置“花瓶独董”来自欺欺人;要么就推倒重来,建立一套严格的职业独董制度。而目前的兼职独董制度是该寿终正寝了。

新闻推荐

个股跌多涨少 机构买入力度不减

天奇股份日K线图■征战龙虎榜■本报记者林珂12月2日,沪深两市低开震荡,成交量小幅放大。金融投资报记者注意到,在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