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韭菜“升级版”考验监管智慧
应对越来越“高大上”的“割韭菜”,同样也离不开“高大上”的监管手段。只有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方才有可能越来越懂得也越来越善于用大数据去发现和对付违法违规的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行为,在见招拆招的同时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黄湘源
割韭菜如今不仅有“市值管理”,而且还有“联合收割机”。贪得无厌的资本,为了一己之私利,可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以市值管理的名义“割韭菜”,大股东为了高位出货,通过中间人找到操盘方,三方一起编造利好信息,拉高股价,引诱他人入局,将众多接盘者高位套牢,而大股东和操盘资金则趁机高位出局,导致股价崩溃。这种手法原本起源于非法资金的“杀猪盘”,在资本市场中虽然早已渐露头角,但与“市值管理”下的“割韭菜”相比,不免小巫见大巫。“本该效力于上市公司实现企业价值和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的一种将企业经营发展、资本市场运作以及投资者管理结合起来的市值管理,一旦变成了一些相关的利益中人操纵股价,疯狂追求短期利益,大割散户“韭菜”的掠夺性行为,则对市场生态的破坏力更大。正如易会满主席最近所指出的那样,“伪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实控人与相关机构和个人相互勾结,利用资金、信息优势操纵股价,侵害投资者权益,扰乱市场秩序”。严厉打击伪市值管理利益链条三大相关方,避免更多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被“割韭菜”,已成为维护公开、公正、公平的市场秩序的当务之急。
“联合收割机”是当前机构“割韭菜”模式的又一表现。在这些机构的心目中,现在就是一个资金称王的时代。而资金所收割的与其说是上市公司可能实现的利润目标或者建立在利润基础上的分红,还不如说是“割韭菜”。事实上,人们看好贵州茅台主要依据的也并不是什么业绩增长前景,而是机构抱团趋势下的股价估值目标。一旦人们落入了机构美其名曰估值共识的圈套,则不管多大的散户,甚至多少还似乎有点资金实力的中小机构,都逃脱不了被集体“割韭菜”的命运。因为在抱团炒作的机构手里,“割韭菜”的已经不再是传统的“镰刀”,而是庞大的“联合收割机”。
最近,香港交易所宣布了一项拟对主板上市条件进行调整的决定。之所以要对这项27年来未曾动过的盈利规定进行调整,就是因为过往一些因盈利规定长期未修订,而出现了某些有可能影响市场质素的涉及失当的个案。某些首次公开招股项目以非真实方式满足首次上市规定,从而将股份以被托高的价格分配给受控制承配人,再在上市过程中人为推高股价,利用社交媒体诱使不虞有诈的投资者以高价买入,然后在将股票卖出或抛售获利的时候导致股价大跌。港交所将这一有计划的“割韭菜”行为称之为“唱高散货”。从中不难看出,“割韭菜”目前已经成为一种从谋求上市开始就已经预谋的一项“系统工程”。这种暗藏玄机的“系统工程”,与某些制度设计所存在的一些先天不足有着密切联系,对一些有可能跟不上形势发展要求的盈利规定之类的基础性制度,毋庸置疑也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改革需要。
证监会会同公安机关近期查获一起利用股市黑嘴操纵市场的重大案件。在2020年8月至9月期间,有65个账户利用资金优势和持股优势连续集中交易一家叫嘉美包装的股票,其中,不仅存在多次以拉抬等交易手法影响股票交易价格和交易量的行为,涉嫌操纵股价,而且还存在用微信群、网络直播荐股的同时,卖出所荐股票获利,导致当日股价上演天地板的情形。不过,上述这种似乎还没有脱胎于传统的“割韭菜”方式。不能不看到的是,“割韭菜”手法之所以出现越来越“高大上”趋势,也是与大数据的越来越进步和越来越普及分不开的。最近发生的叶飞举报案告诉我们,涉嫌操纵股价内幕交易的有些人居然有可能看得到相关股票的前200名股东名册。这不仅是他们能够及时掌握影响股价变动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造成看不到这些至关重要之关键因素的普通投资者难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症结所在。应对越来越“高大上”的“割韭菜”,同样也离不开“高大上”的监管手段。只有不断改进监管方式,方才有可能越来越懂得也越来越善于用大数据去发现和对付违法违规的操纵市场和内幕交易行为,对越来越“高大上”的“割韭菜”在见招拆招的同时也能够防患于未然。
新闻推荐
记者|王勇锂电池概念股掀起涨停潮。5月28日早盘,锂电池正极材料供应商容百科技(688005.SH)暴涨20%封停,之后多只锂电池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