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勇声援艾芬 我就想知道近视手术还能做吗?
原创 健哥 八点健闻Plus
想咨询下健哥:
最近十年流行的近视矫正手术,是否会大大增加患者眼底发生病变或者引起视网膜脱落的风险?
蔡小燕
小燕你好。
这个问题太专业了,健哥不敢乱答,所以专门请教了几位眼科医生。
其实艾芬医生做的是白内障手术,而不是你所提问的近视矫正手术,但有一个地方相通:术前检查特别关键。这也就是今天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声援艾芬医生时的重点:白内障术前应该加强周边视网膜检查。△截图来自:陶勇医生微博
几位医生谈近视矫正手术时,也特别强调全面、规范的术前检查。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院长周行涛教授非常直接地说:矫正视力手术不会增加眼底病变或视网膜脱离的风险,恰恰相反,会减少或提前查出,并且干预这些病变的发生和发展。
这不是说矫正手术能治眼疾,这个手术本质上是在眼睛内做了一副眼镜,而不是治疗近视眼,理论上既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眼底病变的发生。
但是,要做矫正手术,需要先对眼睛做全方位的检查,才能判断是否适合手术,同时也能在很早期就发现潜在的病变,提前进行治疗。
这就是近些年在很多领域都提倡的早诊早治,能够大大减小治疗难度、提高治疗效果。
这是对你字面问题的回答。而要不要做矫正手术这样的潜在问题,就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清的了。
01
近视矫正手术本身是成熟的技术
因为工作的关系,今年健哥的同事和北京朝阳医院眼科主任医师陶勇有很多次的交流。有一次聊起近视矫正手术,才知道陶医生2003年就做了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是这类手术非常早期的弄潮儿。
手术17年后,陶医生表示:“我可以非常负责任地说,近视眼激光手术是非常靠谱的,相当多的眼科医生都做了”。
对于手术原理,很多文章都已经介绍过,不用我再多重复。就像刚才说的,相当于利用角膜做了一副眼镜,而不同类型的手术,准分子、半飞秒、全飞秒等等,就是用不同的方法来做眼镜。
目前比较先进的是全飞秒,核心技术的发明人法国科学家杰哈 莫罗(Gerard Mourou)和他的学生、加拿大科学家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2018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右一、右二分别为唐娜·斯特里克兰(Donna Stricklan)与杰哈 莫罗(Gerard Mourou)
这里面的飞秒,是指激光光波的周期,1飞秒是一千万亿分之一秒,手术过程就是用这种超短波激光切削角膜,调整屈光度,从而让视力恢复到正常水平。这种激光能量更加可控,可以保证切割面平整光滑,用尽可能不损伤眼球的方式来制作“眼镜”。
因为并未触及角膜之下的眼球晶状体等组织,所以后者的近视症状依然存在。
而随着年龄的增长,近视眼患者发生眼底病变或视网膜脱离的风险,相较于没有近视的人要高。但即便如此,也并没有数据显示手术会增加这个风险。
健哥关注一个问题时,除了请教专业人士以外,还喜欢去查学术论文,而查询视网膜脱落,没有发现和近视矫正手术关联到一起的论文,白内障手术后视网膜脱落的论文倒是很多。
艾芬医生遭遇的,也是白内障手术后的视网膜脱落。但她也没有对手术本身产生怀疑,而是质疑术前术后忽视了她眼底本身的病变,进行了不适合的手术。
总结一下,近视矫正手术是一项成熟的技术,本身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眼底病变的风险,但规范的术前检查,有助于早诊早治。
2012年时,中国眼科学界唯一的工程院院士谢立信,接受采访说,手术本身是一个非常严肃的科学问题,“(近视矫正)手术是安全、有效、稳定的,这不是随便说的,而是通过全世界3000万余例手术,20年随访结果得出的。”
8年过去,这个数字应该超过4000万了。
02
矫正手术带给患者更多的人生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生李美燕向健哥讲了一个故事,这是一个关于人生选择的故事。
2018年的一天,她正在看门诊,进来一个年轻的患者,“高高瘦瘦的,也很帅,刚进来就跟我说,医生我要做手术,手术一定要成功,对我人生影响特别大”。
李医生当时心里压力也挺大的,因为来做手术的都是年轻人,而这位患者一进来就讲这样的话。
经过检查发现,这位22岁的年轻人术前近视150度,其实并不高。李医生后来才知道为什么他对视力要求这么高,原来是要去航空公司应聘空乘。
李医生为年轻人选择了全飞秒手术,要求他经常过来复查。做完第一个星期,眼睛不舒服的感觉比较明显,后来就慢慢好了。
再后来,这位年轻人如愿入职航空公司,还经常发在飞机上很酷的照片。李医生说,“所以我觉得矫正视力能够改善一个人的生活,让人变得更加自信,实现他的梦想”。△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健哥看了很多进行过矫正手术的患者自述,有的是追求生活的便捷,有的追求某种职业梦想,还有的追求变美。而手术,让有这些近视眼患者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
03
不适合的手术会带来不幸的后果
选择虽好,但并不是每一位近视眼患者都有这样的机会。也不是每一个选择带来的结果都是正向的。
健哥看过好几位手术失败患者的自述,术后出现严重的干眼、重影等等症状,非常不幸。
例如有一位写道:我能看见,但是看不清(有视力,没有视觉质量)。右眼更加严重,看手机屏幕字也看不见。晚上或者室内简直就是噩梦,光线弱下来,瞳孔稍微大一点,所有东西全部看不清。更不要说开车,晚上出去,所有路灯都是小太阳,LED字,广告招牌都还拖着长长的尾巴影。△有视力,但没有视觉质量的世界。
而看他们所写的手术过程,有不少都提到一个信息:术前检查近乎走过场,原本不一定适合做矫正手术。
比如有一位患者术前检查发现干眼症、角膜偏薄等状况,应该要慎重选择,但“医生很随意地说,可以手术,下周你选一天吧,做普通半飞秒”,结果带来了不幸的后果。
所以,周行涛医生特别强调要做规范的术前检查。而陶勇医生也说:一定要到正规的医疗机构。有很多非正规的机构,为了让你做手术可能有点不负责任,放大适应证,不适合做的他也给你做了。
即便是在正规的医院,如果医生没有向你详细介绍各种禁忌症和可能的副作用,没有进行全面的术前检查,那么还是换一个医生或者换一家医院比较好。
根据李美燕医生的经验,大约有20%左右的患者检查后发现不适合,最终放弃了激光手术。
哪些情况不适合呢?
例如顽固的干眼症、视网膜变性、圆锥角膜等等。另外18岁以下是不可以做激光手术的,因为眼睛度数还不稳定,一旦发生大的变化,这时候手术就相当于放了一副不合适的眼镜,而且不能替换。
2011年国家卫生主管部门颁布了《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质量控制》的文件,详细注明了不能做近视手术的情况。
其中包括像未受控制的青光眼、糖尿病等等绝对禁忌症,也有正处于怀孕期、哺乳期,或者高度近视或者近两年近视度数变化超过100度、焦虑症、抑郁症等相对禁忌症。
不过,有了ICL手术(眼内镜植入手术)以后,那些超高度近视患者或者角膜形态不太好的患者,也有了选择,如果说激光手术是把角膜做成一副眼镜,那ICL手术,就是放一副眼镜到眼睛里。
04
台湾医生蔡瑞芳“封刀”事件:手术并发症引起的争议
即便是适合的患者、在正规的医院、由负责任的医生主刀,也可能有并发症或者副作用。常见的并发症有过度矫正或者矫正不足、干眼症、夜间视力不好等等。
2012年,台湾地区医生蔡瑞芳“封刀”事件,可能是至今关于近视矫正手术最激烈的一场争论。△当时各大媒体都进行了报道,“封刀”事件引起了大众对于激光手术安全性的广泛讨论。
蔡瑞芳是最早把这个手术引入台湾的医生,从1993年至2012年,19年间施行了近万例矫正手术。长期随访中,他发现几例患者在手术几年之后,因为遭遇外力撞击出现角膜瓣移位或者视力下降的情况。
这个比例不太高,视力下降到0.5左右的患者,有10个人,差不多千分之一,但他仍然选择暂时不再做这个手术。后来,这件事被媒体称为“封刀”。
蔡瑞芳认为这是他个人的选择,他并没有否定矫正手术,在采访时仍然强调矫正手术“安全性是蛮高的”,但仍然引起了极大的恐慌。那一年,爱尔眼科的股价下跌了30%左右,相信一定程度上有“封刀”事件的影响。
刚才我们提到谢立信院士的一段话,就是在回应蔡瑞芳医生时候说的。谢立信认为,3000万例手术,不可能完全没有并发症,主要出现在激光角膜屈光术出现早期,而且也是在安全可控的范围之内,因医师及统计方式不同,发生率在万分之一到万分之三之间。而随着技术的迭代,手术的并发症在减少,安全性在提高。
05
手术和戴眼镜一样,是一种选择
医生的解答已经说完了,但对要不要做矫正手术,你可能还是没有最终的答案。
因为说到底,这完全是一个个人选择。
如果一位患者患上白内障,因为没有别的办法,只能进行手术。近视不一样,除了手术外,还可以戴眼镜。
但任何事情都不可能是100%,就像戴隐形眼镜可能会感染,戴框架眼镜也可能因为受到暴力造成眼镜破裂,甚至伤害眼睛。不同的选择,会有不同的利弊。一个学习型的患者,应该了解得比较全面之后,做出自己的判断。
To be or not to be,面对哈姆雷特的疑问,希望每个人都能够先洞悉一切可能的信息,在这之后,选择什么、放弃什么,完全由自己决定。
相比于无路可走和随波逐流,有的选,能自己做主,也是一种幸福。
本文作者
王吉陆 刘可
有问题找健哥
除了找对象,别的都好说
本文为八点健闻Plus原创。八点健闻Plus,系八点健闻分号,聚焦健康商业报道,与八点健闻保持独立运作。
原标题:《今天陶勇声援艾芬,我就想知道近视手术还能做吗?》
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牛人看市■曹中铭近期沪深股市再现火爆的一幕。上证指数、深成指数、中小板指数、创业板指数等均创出本轮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