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县设区”密集推进 县域经济扩内需潜力巨大
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8月8日,江苏南通市海门区正式挂牌成立。据记者统计,这是今年以来我国进行“撤县设区”调整的第9个县级行政区划。其中,仅7月,就有4个县确定要进行区划调整。而专家认为,“撤县设区”能够密集推进,和我国不少地区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
在专家看来,我国县域经济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不但是当下拉动我国内需的重要抓手,未来还能与城市区域联动,形成优势互补。
1撤县设区趋势不减
近年来,不少省份不断推进撤县改区(市)进程。国家发改委城镇中心副理事长乔润令曾在2019年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全国撤县建区之地有100多个,90%集中在近些年,且大多集中在东部沿海省市,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山东等地撤县建区的数量接近总量一半。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陶金向记者表示,撤县设市、撤县设区的重要精神在于一个地区的县域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向更大规模和层级的城市靠拢,也会更加融入周边城市的发展,因此需要在行政管理和资源分配上进行匹配和统一。因此,撤县设市或设区意味着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要转变为城市化社会治理模式。
2苏浙鲁占据过半席位
近日,赛迪顾问发布2020赛迪百强县榜单。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统计,2020赛迪县域经济百强榜单内100个县以不到2%的国土面积,约7%的人口,创造出的GDP规模却能占到全国GDP总量的10%,展现出极大的经济体量。同时,百强县人均GDP已超过11万元,人均消费超过全国平均水平约30%,富民强县并举的特征也十分显著。
经济实力强劲的百强县,在分布上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据赛迪顾问县域经济研究中心统计,从地域看,2020年百强县呈现东多西少态势,其中东部地区稳中有降,约占七成;中部地区逐步上升,约占两成;西部地区稳中有进,占据8个席位;东北地区保持平稳,保持3个席位。从省域看,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分别占25席、18席和15席,占据百强县过半席位。在百强县前10名中,苏浙鲁占据8席,其中江苏独占前三。
马承恩提醒,从近年百强县榜单可看出,东部入榜的数量正在逐步缩小,中部、西部每年都会有新增的县域入榜。
3特色产业成立足之本
马承恩向记者介绍,百强县的发展结构跟城市经济有明显的区别,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发展动力以固定资产投资为主,百强县的固定资产投资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第二产业的比重约占一半。
值得注意的是,百强县中多数拥有各自的地方特色产业。例如浙江省义乌市,拥有全球闻名的义乌中国小商品市场,江苏省丹阳市被称为“眼镜之都”,是世界最大的镜片生产基地。在陶金看来,想要在县域之间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就必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发展优势和特色产业。
“百强县对工业和投资的依靠,一方面是由于路径依赖,当前这些地区依然能够依靠工业集聚来获得区域间的竞争优势。”陶金对记者说,另一方面,也应该未雨绸缪,避免出现底特律等城市的局面。百强县中,昆山市等地区的制造业集聚由于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其优势已被逐渐侵蚀。
一些县市就正在积极利用互联网、电商等新技术和新业态重新发展特色产业。
4县域消费是扩内需关键
8月5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宁吉喆指出,下半年,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发展县域的消费聚集区,是扩大内需的重点,也是消费发展很有潜力的地方。
马承恩指出,从县域经济规模看,我国1879个县级行政区划占中国国土面积约九成,人口约占六成,县域创造的GDP占到30%。从体量上看,毋庸置疑,县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马承恩认为,国家在逐渐关注县域消费的过程中,县域经济发展首先要重点推进“两新一重”建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建设和交通水利等重大工程的建设,来推动县城的更新,从这个角度上扩大内需。其次,要加速县域消费场所和消费升级,通过贷款和鼓励发行企业债券等政策性支持,完成县城商场、商业区、步行街的改造。此外,应推动消费线上化建设,也就是加快智慧零售、在线教育、在线医疗等高质量发展。据《证券时报》
新闻推荐
前7月新增境内上市公司12家,这是安徽金融业今年阶段性“成绩单”。8月10日,记者从省地方金融监管局获悉,截至7月末,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