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电光源的灵与魂 蔡祖泉先生的“光明之路”
原创: 研论 复旦青年
青年副刊为《复旦青年》学术思想中心出品:共分为思纬、研论、天下、读书、专栏、同文、诗艺、灯下八个栏目,与你探讨历史、时事、艺术等话题。
作为复旦电光源领域的“掌门人”,蔡祖泉手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只高压汞灯、第一只长弧氙灯以及系列节能荧光灯等成果,而他提议建设的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系,已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
复旦青年记者 陈知新 陈天蓝 整理
2018年2月12日,“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先生铜像在复旦大学揭幕。作为复旦电光源领域的“掌门人”,蔡祖泉手上诞生了新中国第一只高压汞灯、第一只长弧氙灯以及系列节能荧光灯等成果,而他提议建设的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系,已培养出无数优秀人才。
在清贫的年代,他用双手点亮了复旦校园,点亮了南京路,点亮了那个时代人们的内心,也点亮了整个中国的电光源事业。他曾说,“不是谁能不能成为专家的问题,而是自己如何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伟大祖国的需要。”这句话也成了他一生的写照。
如今,他离开我们已有十年。
与电光源结缘
与蔡祖泉先生共事过的人都称他为“蔡师傅”,部分是因为蔡先生的工人出身。在从事10年的玻璃制造工作后,蔡祖泉邂逅了在厂里兼职的交大物理系教授郑昌时和方俊鑫。由于修玻璃的“独门功夫”被两位教授看中,他被调到交通大学担任技术员,协助研发X光管。1952年高等学校院系调整,蔡祖泉被调至复旦大学,继续从事X光管的研发工作。
蔡祖泉先生与电光源事业的正式结缘,还源于一次偶然的困境。蔡祖泉的儿子蔡中敏回忆道,60年代初,新中国仍处于经济建设初期,尽管普通家庭都用上了白炽灯,但还难以进行系统和全面的科学研究,如化学分析和光谱分析,因为所需仪器全都要从国外进口。一台仪器需要30-40万美金,约合人民币三四百万元。“有一次,仪器光源坏了,又急着要用,学校物资处就向国外有关设备出口公司打电话,希望能免费送一个光源给校方。然而,得到的回复却是“单个光源不送,只有再买一台仪器,才能配送一个光源”。小小的一只仪器光源能有多大的成本?大家都为此而震动。”
困难不但没有打倒蔡祖泉,反而使他更加坚定。“我们要加紧工作,要为社会主义祖国填补空白。空白真是太多了。我们要踏踏实实、埋头苦干,一个一个去填补。” 他立刻和两个工人组成小组,在复旦物理系玻璃工厂的基础上,找来一间10多平方米的小房间做实验室,搭一个真空台,借来一支喷枪干了起来。后来在回忆这段经历时,蔡祖泉说道,“当时,我们除了有一点真空技术基础以外,其他方面的条件是比较差的。单从基础知识而言,大家对光学、电子物理学等都相当陌生。但是,当我们想到国家对新型光源的需要,一种责任感给我们带来了勇气,决心要为我国填补电光源这块空白。”
经过几个月的反复研究,“空白”终于被填补了——中国人自主研发的第一只仪器光源从蔡祖泉的实验室中诞生了。而中国的电光源事业,也从此正式进入了自主创造的轨道。
新中国的多个“第一”
60年代,中国面临着国际经济封锁。雪上加霜的是,苏联撤走专家,技术和原材料全靠自力更生。在艰苦的条件下,1961年,复旦大学电光源小组成立,蔡祖泉着手研制一种新型电光源——高压汞灯。他把洪永清、潘兆祥召到一起,拿着一盏进口的高压汞灯对他们说:“这是国外买来的样品。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三十、四十年代就用它作为街头照明了,同样的电,它可以比白炽灯多发几倍的光……人家三十年代的光源,我们六十年代还不会造,这样的落后,你们受得了吗?”
蔡中敏回忆说,新型光源的灯管一般都由石英烧制而成,只有氢氧混合气体才能将石英烧熔和塑形。但蔡祖泉只会吹玻璃,一时间有些不知所措。于是,他们到化学系去一边学习一边实验,逐步掌握规律,终于突破了烧石英和灯管塑形这一关。接下来的问题是怎样才能把电流通进灯管,把高压汞灯点亮。蔡祖泉设法买到了一只外国产的高压汞灯样品,通过反复解剖分析,发现关键是将电流通进灯管的导线,而这导线是高熔点金属钼箔做的。受限于当时条件,钼箔没找到,却找到了钼棒。“把钼棒做成钼箔不就可以了吗?”蔡祖泉灵机一动,“钼箔,自己来造。我们没有机器,也没有钱,可是我们有手。我们几个年轻力壮的,还不能把钼棒敲成钼箔?”
他们就用这种最“土”的办法,把厚厚的钼片一层一层地敲薄,前后花了三个多月,最后终于敲出了达到标准的钼片,以衔接金属和玻璃的接口。1961年12月,中国第一盏高压汞灯衔接成功。可以说,它完全是手工制作而成的。
1961年秋,复旦党委在登辉堂(今相辉堂)召开全校干部会议。会议将结束时,主持会议的王零宣布:“现在我们将展示一盏新的灯给大家观赏。”随着王零一声“开灯”,一团耀眼的强光瞬间把整个礼堂照得通明。当时在场的陆士清回忆道:“这是什么灯啊?我几乎惊叫起来。王零说,这是一种新的光源,叫高压汞灯,是学校电光源实验室蔡祖泉同志制造的。他把蔡祖泉请上主席台,介绍给大家,礼堂里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1963年,南京路结束了超过七十年用白炽灯照明的历史,点上了蔡祖泉研制的高压汞灯,更加明亮璀璨。
随后,蔡祖泉又为新闻记者发明出我国第一只1000瓦的碘钨灯。当时的新闻记者用的闪光灯还是老式的镁光灯,发光时点燃镁粉,好像放炮一样。1963年,中国挥别了老式镁光灯,生产出自己的仅有钢笔大小的碘钨灯。
1964年,蔡祖泉又研制出长弧氙灯。对长弧氙灯封接结构,他革新过5次。次年2月16日,复旦大学举办元宵灯会,展出了前所未有的长弧氙灯。时隔多年,陆士清仍然忘不了当时的景象:“那晚,复旦大学当时最高的物理楼顶上,点亮了蔡祖泉制造的 10 万瓦的长弧氙灯——“小太阳”,真可以说光芒万丈,它照亮了整个复旦校园,照亮了邯郸路,照亮了校园对面的足球场(文科楼的前身),使站在现在的复旦工会俱乐部门口的人可以读报看书,当时三路有轨电车“当当”地驶过邯郸路校门前时,车上不少乘客都会惊讶地站起来……在贫困清冷的年代,这盏灯也照暖了我们复旦人的心。”
从30年代高压汞灯问世,到1958年慕尼黑体育场第一次采用“小太阳”照明,西方发达工业国家足足经历了20多个年头。可是蔡祖泉和他领导的电光源实验室,只用了3年时间。
1971 年,蔡祖泉开始研制电影放映的新光源。经过 120 个昼夜的试验,在次年劳动节前夕,中国第一盏电影放映新光源——铟灯,在复旦电光源实验室被点亮。
1979年,55岁的蔡祖泉决定走出国门去看看中国电光源与世界的差距。当他看到飞利浦研发的PL、SL节能灯后,就认定这将取代白炽灯成为室内主流光源。他自费买来样品,成功组织自主研制出卤粉节能灯。随着光效更强的稀土荧光粉研制成功,蔡祖泉想到了我国节能灯产业的发展新方向。他说:“我们要有中国自己的专利,尽量避免与飞利浦的专利冲突,否则我们国家的节能灯产业是不会有的。”他开始潜心研究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灯。
1986年,节能灯研制成功并推广,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产业。目前,中国每年的节能灯产量达到150亿只,占全球产量80%。
光辉成就的背后是蔡祖泉个人的牺牲。在“小太阳”长弧氙灯研制时,玻璃和金属接口的地方必须要用能耐高温的银焊条,但当时国内还没有生产这种焊条。于是,蔡祖泉把家里的银元拿来熔化掉,做出了焊条。蔡先生的学生陈大华回忆道:“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粮食限量分配,粮票不够,蔡师傅就从家里带来米,晚上在实验室熬成粥,大家就吃粥和萝卜干充饥,接着做实验。那时蔡师傅家并不宽裕,他爱人是纺织厂的工人,后来因病提前退休在家。他还有三个孩子,那时粮食全是按人头定额发放的,而他克扣了自己家的口粮。”
建系育人
1978年,在蔡祖泉的主持下,复旦大学正式成立了电光源研究所。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电光源专业类的研究机构,蔡祖泉出任第一任所长。这一年,国家正式任命复旦大学电光源研究所为国家级研究所,它是复旦大学四个国家级研究所之一。
此前参加国际照明会议的经历使蔡祖泉深深意识到中国在这方面与世界的差距。因此他认为,年轻教师必须走出国门,花一年或两年时间沉下去参加学习和工作,汲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为此他果断决定,陆续派出研究所的十多名青年教师,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先后到德国、英国、日本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大学或研究所去学习和工作。这些卓有成效的做法和经验,对当时教育部的决策起了很大影响。考虑到当时研究所已取得的诸多成绩和已具备的优势,教育部正式批准了复旦电光源的建系申请报告,并以特事特办的原则,在全国大学的系科设置中,首次特批设立光源与照明工程专业。
光源与照明工程系在1984年正式挂牌,并在同年秋季向全国正式招生。时年60岁的蔡祖泉在系成立大会上动情地说道:“我的人生才刚刚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未来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
2001年,国际夜景照明研讨会在复旦大学召开。2007年,在蔡祖泉的直接推动下,被誉为光源界“奥林匹克会议”的国际电光源学术讨论会第一次在中国召开,中国电光源实力精彩亮相。至此,为新中国照明事业耗神近50载的蔡祖泉对身边亲人和同事说:“我最大的心愿已了。”
有人说,复旦电光源研究所和系,是中国电光源产业高速成长期的助力器,而这架助力器的心脏就是蔡祖泉。陈大华总结道,复旦光源所和系自建立以来,共为国家培养了2000余名本科生、硕士和博士,并多次举办近万名人员参加过的短训班,这些培养的科技人员中人才辈出,有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有跨国和国内著名公司总经理,也有不少大学和研究单位的教授和高工,更多的还是活跃在科技和生产第一线的尖兵。他们都为我国成为国际上公认的“照明大国”以及我们的照明科技事业发展作出了可贵的贡献。今天,复旦大学光源所和系的研究领域涉及LED、QLED、OLED、面阵LED、MicroLED、太阳能利用、紫外LED、汽车光源、农业照明、健康照明、高功率电子学、非视觉照明、芯片制造和封装、灯具设计和光学测量等广泛的照明前沿课题,在国际的SCI杂志已发表数百篇科技论文,申请和获批准专利超过200项,承担了诸多国家重大攻关项目,并在国内外众多的科技学术团体中担任要职。
蔡祖泉的生命历程折射了新中国照明研究的风风雨雨。如今,他的精神已经成为一座灯塔,不仅照亮了我国电光源事业的创立之路,还点亮了电光源研究的未来之路。
整理文献:
[1]《蔡祖泉:一个发光的名字》,《文汇报》2013年7月6日第006版,陆士清。
[2] 《父亲蔡祖泉的“光明道路”》,《档案春秋》2018年07期,蔡中敏口述,洪梅芬整理。
[3] 《蔡祖泉,中国的照明之父走了?惊之!哀之。》,阿拉丁照明网,陈美姣,2009-07-18。
[4]《电光源专家蔡祖泉逝世 一生奋斗为照明》,人民网,admin,2009-07-20。
[5]《追记中国的电光源之父:蔡祖泉》,阿拉丁照明网,admin,2009-07-20。
[6] 《为中国电光源崛起而奋斗——复旦大学光源所和系是这样创办与崛起的》,大照明网,陈大华教授,2017-08-15。
[7]《“中国电光源之父”蔡祖泉先生铜像在复旦大学揭幕》,复旦新闻文化网,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18-02-14。
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编辑|张淑凡阅读原文
新闻推荐
昔日国内最大汽车经销商走上重整之路,会是下一只面值退市股吗?
记者|赵阳戈昔日最大的汽车经销商庞大集团,如今被控股子公司一笔1700万元的债务压垮,披星戴帽成了*ST庞大(601258.SH),股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