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 今日股市> 正文

我们为什么会为选专业头疼?

济宁晚报 2019-06-26 10:37 大字

■本报评论员 扈宏毅

当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部被作业和分数填满,也就没有机会了解、接触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便很难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当他们每天只跟语文、英语、数学打交道,也不可能会知道记者、律师、证券分析师等等职业究竟是怎样的。

当高考成绩陆续出炉,考生们又进入了紧张的填报志愿阶段。在人们看来,选择什么院校,什么专业,重要性不亚于高考本身。同时,网上也出现了关于志愿填报的海量信息及不同观点。

填报志愿,当依据怎样的标准,一个相当热门的话题是“个人兴趣与职业前景”之争,从网上出现的专家观点来看,似乎更倾向于“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如此解释,好像填报志愿又成了很简单的事情。尽管如此,仍有很多考生对专业选择感到迷茫和头疼。

关于志愿填报,我当然不是专家,给不出什么有理有据的答案,但我最感兴趣的一件事是,人们为什么会为选择专业而头疼呢?在我看了很多网友的和身边人的故事,并结合自己身为“过来人”的实际情况,大概能得到这样一个答案,就是我们在面对无数专业名词和个人发展规划时,实际上既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同时也担心选了某个专业后,对应的行业会前景黯淡。

中国青年报曾公布了一组关于填报专业的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0%的受访者觉得所学专业符合当初预期,56.2%的人觉得并不符合,71.2%的人表示,想要重新选择一次专业。更有91.2%的人认为现在盲目选择专业的学生很多……这很值得人们去反思。

选择专业看个人兴趣,这一标准的前提条件是我们首先要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真正追求的人生理想是什么。但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真的能回答这一人生问题吗?恐怕多数人都无法给出明确答案,更有一些网友表示,自己是“在大学快毕业的时候,才知道想干什么”或者“在进入职场后,才知道原来专业和职业有天壤之别。”而连自己的兴趣都不清楚,就更不用说某个行业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了。

事实上,学子们在以高考分数为指挥棒的教育机制下苦读的十多年,相当于是与社会基本脱轨的十多年,这些年里,不仅老师和家长告诉他们“只管好好学习,别的不要操心”,沉重的学业负担和以考试分数为唯一学习目标的现实情况也不允许他们操心别的,而这个“别的”,就包括他们未来某一天面对高考志愿时的底气,比如兴趣和社会实践。

当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全部被作业和分数填满,也就没有机会了解、接触更多有意思的事情,便很难知道自己真正喜欢什么;当他们每天只跟语文、英语、数学打交道,也不可能会知道记者、律师、证券分析师等等职业究竟是怎样的。面对志愿填报,他们需要了解的信息很多很多,而此时此刻,更多人对专业的了解,其实只停留在“学法律专业今后可以当律师”的阶段,这显然无法使考生们对人生大事做出果断选择。

有些教育界人士早在研究中发现,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职业兴趣培养从小学就开始了,他们是把实现个人的目标作为教育目的去努力,而我们是把考入大学作为学习目标去努力,类似的职业教育从大学才骤然开始。当学生们面临填报志愿时才算第一次真正接触职业这一概念,才第一次对兴趣和未来进行深入思考,那种无助和迷茫也就成了必然。

新闻推荐

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锡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四川带来新机遇

刘锡良说的转机,具体来说是一场改革——今年初国家明确提出,将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解决当前经济和金融结构的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