券商投行大打价格战 保荐质量拿什么来保证?
■财经人士曹中铭
日前,中央深改委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总体实施方案》、《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这意味着科创板离我们越来越近了。科创板的设立,在完善了资本市场多层次架构的同时,客观上也为券商行业形成了新的利润增长点。
按照目前券商行业的普遍共识,只有头部券商才可能拿到科创板的承销保荐资格。而历经多年的发展,目前券商行业的集中度越来越高。如数据统计显示,33家可比上市券商中,2018年营业收入前五名券商占比43.68%,较2017年提高2.52%;净利润前五名券商占比56.18%,较2017年提高6.96%。而从长时间周期看,从2011-2017年间,营业收入前五与营业收入前十的券商市场份额分别从29.12%上升至44.33%,从45.59%上升至63.79%。行业集中度的提高,也催生出多家头部券商。
为了在科创板设立后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也为了投行业务在行业中的排名,即使是头部券商,在承销保荐业务中也开始打起价格战。比如今年1月10日,华夏银行发布近300亿元的定增融资,5家保荐承销机构合计才拿到了41.89万元的保荐承销费,保荐承销费率才十万分之一。涉事券商为中信建投、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行业大牌。再如去年10月24日上海农商行IPO公开竞标承销保荐商,包括中信证券、海通证券等在内的五家券商,其报价之低令人咋舌。比如海通证券给出的报价保荐费5万元,承销费率0.05%;中信证券给出的报价为保荐费30万元,承销费率0.28%。报价如此之低,几乎已无利可图。
包括子公司在内,目前国内券商有131家之多。但市场的蛋糕只有那么大,有的券商多占了,其他券商只能少吃。而且,券商行业集中度的提升,也必然挤压中小券商的生存空间,进而引起中小券商的反弹。但对于大券商、头部券商而言,并非大而无忧。大券商或头部券商不仅面临着相互之间的竞争,实际上也会面临着中小券商的竞争。券商行业竞争激烈,是券商投行开始大打价格战的客观原因。
但无论是新股IPO的承销保荐,还是上市公司再融资的承销保荐,都要求作为投行的券商,在保荐过程中,必须勤勉尽责,并确保保荐质量。事实上,A股出现多起欺诈发行的案例,保荐机构没有履行勤勉尽责的职责是主要原因,也在市场上造成恶劣的影响。
券商投行在承销保荐中大打价格战,如何保证保荐质量以及今后的持续督导显然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打价格战的后果必然是收入大幅下降,但券商投行的保荐,以及今后的持续督导,包括人员工资、费用等,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如果出现入不敷出的现象,券商投行在人力、物力、财力的付出上都会受到影响。最终的结果可能是,价格战后,收入出现下降,券商保荐项目的投入与付出也出现下降,保荐质量同步下降。
而且,券商投行的投入与付出出现下降,保荐项目所存在的问题有可能被掩盖而没有发现,一家问题企业有可能因此而混进股市,成为危害资本市场与投资者利益的“问题”公司。这显然违背了保荐制的初衷,也是市场所不愿意看到的状况。
另一方面,券商投行大打价格战,也不利于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新股IPO审核从严,是为了防止问题企业蒙混过关,也是为了提升上市公司的质量,提升A股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券商投行打价格战,也是有违这一目标的。
券商投行打价格战,既反映出行业激烈竞争的现状,实际上也是行业无序竞争的表现。基于其可能造成的危害性,必须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并进行规范指导。比如监管部门可根据新股IPO与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金额等指标,建立行业的最低标准,在保证券商投行有利可图的背景下,以保证承销保荐的质量。
新闻推荐
董明珠因为违规披露业绩信息收到警示函后,她的闺蜜兼格力电器独董刘姝威对此提出质疑。2月11日,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企业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