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股市新闻> 正文

微信工作群发言需谨慎

成都商报 2018-12-08 02:13 大字

这年头,上班一定会有个工作群,从开始的QQ群到现在的微信群或钉钉群,小公司的全员群,大公司的部门群,各种各样,但一定会有这么一个网上说工作的地方。

“群”字的组成,左君右羊,“君”可以理解为领头人,群里的领导;羊可以理解为跟随者,也就是共事的员工们。

工作群是个很特别的群,一言一行,需要拘小节,更不能多话。细细说来,不成文的规矩还颇有几条。

最适合微信工作群的发送内容:

信息量大、透明度高,且需要充分讨论的事情

■微信工作群 就是小型会议群

在“微信群”之前,常见的职场沟通方式有五种:正式通知、电子邮件、小型讨论会、电话、一对一当面沟通。

到底使用哪种沟通方式,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信息量的大小、信息的私密层次,以及时间要求。

如果你想和员工讨论他近期的表现和未来的打算,你一定会选择“一对一当面沟通”;如果你有一份报告需要立即发给团队所有成员,电子邮件是最好的选择;如果信息量大,需要向团队成员公开,并经过大家充分讨论,那么微信工作群内发送比较好。

以前,这通常需要一次小型会议来解决,所以大家会有“又要加班”的感觉。我记得过去在广告公司工作时,经常有同事跑到座位边上,“有时间吗?商量个事。”然后再拉上一两个相关人员,三、五个人,15分钟的讨论会,几乎是专业服务类公司最重要、最日常、最基本的沟通形式。

工作微信群的出现,让过去的小型会议可以不分时间,随时讨论一下了。但这种灵活性,也造成了工作群在很多时候被滥用。

不过,任何一种新的沟通形式出现之后,几乎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滥用,之前的电子邮件也是如此。

2001年,美国一家软件公司的CEO在高层的电子邮件里,用尖酸刻薄的语气,指责员工上班迟到,并放言要裁员5%。结果这封信被贴到网上,引发公司股价暴跌22%。

这就是“只适用一对一沟通的私密信息”被滥用在私密性很差的电子邮件上的结果。直到现在,电子邮件还常常滥用于公司内部的撕逼和扯皮。至于微信群,最有杀伤力的“互殴”方式,大概莫过于对话截屏了,是不是?

■能发文字就绝不发语音

员工对滥用微信工作群最大的抱怨之一就是,有些人什么都在群里发,浪费了大量时间翻阅未读消息,却很少收获。另一个普遍意见是:信息过载——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有价值的信息往往被淹没。

但“信息过载”不能简单地归罪于讨论本身。

之前有西方的心理学家发现,餐厅侍者和大厨有一项神奇的本领,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记住每一桌该上的菜,但一旦上完,立刻忘得一干二净。

这就说明,人有一种能力,可以在大量混乱的信息中注意、找到并短暂保留目前所需要的信息,去对抗“信息过载”,但有个前提,这些信息都是规范的,有统一的格式。

所以,微信群的信息过载,主要问题不是量太大,而是信息不规范。

想要有效提高信息识别效率,以下几点应该会有帮助:

1.信息完整地发送:务必把一段完整的话一次性发送。如果前一句后一句分开说,不但阅读效率低,也不好找重点,还容易被其他人的话打断成几截。

当然,一段话也别太长,比如别超过200个字,否则看起来会很累。

2.重要的消息请打草稿,至少不要有错别字,这个是职场基本素养。

3.尽量不发语音,除非你实在时间紧迫,或实在不便打字,最好事先说明并表示不好意思。

语音消息我个人以为,只适合关系极熟的好友或情侣之间,为了少一点低头打字的时间,和能一次性多聊几句。

4.休息时间的工作沟通,尤其要有节制,只讲最紧急的问题。

■永远不在群里聊天

既然工作群是为了方便大家工作,相当于随时可以召开的小型会议,那么就不应该用来聊天,无论是尬聊还是闲聊。当然,偶尔活跃下气氛可以,或者看到有跟工作相关的好文,偶尔分享一下,但一定要得体,并且保持正能量。

在工作群发牢骚是永远不应该做的,互相推卸责任,甚至争执,也是很严重的事情,没有任何一个老板愿意看到下属在群里闹情绪。

事实上,工作群最好就是报喜不报忧。好事广而告之,让更多人看到,提升士气。

坏事私下解决,该找谁找谁,别去群里喊冤叫屈,这不是解决问题,而是制造事端。

这也不算城府深,职场上就该如此,好比你在外求学或工作,给家里打电话一样要报喜不报忧。

■如果领导在群里表扬你

领导在群里问工作进度,你汇报完后,领导夸奖:很好。此时不接话略显尴尬,接话又不知道说什么,怎么办?

两种极端的姿势,一是默不作声,二是阿谀奉承,都不可取。

公开表扬,是当众的认可。有来就要有往,一来一往是人情世故,这不是虚伪,不用那么大的心理负担。

如果公司气氛活泼,群中同事特别熟悉,你半开玩笑地小小拍个马屁,大家哈哈一笑没什么。或者只有你和领导两个人的场景,你拍马屁的动作大点,只要领导受用,倒是也无所谓。

如果背景并非如此,那你“马屁精”的形象就算是有目共睹了,私下里同事们可能会对你有负面的评价。

聪明人在这种场合不会贪功抢功,更不会居功自傲。如果不是什么大功,简单回个表情包,一个谦虚又不失礼貌的微笑,就行了。一方面表达了“老大您夸奖我,我懂并感谢了”;另一方面的意思是“我没骄傲,没翘尾巴,这就是一波正常操作”,不卑不亢,简简单单就够了。(综合/米娜)

两则小贴士>

一、关于临时群

有时候为了一个项目,一个临时的事情,需要不同部门的人聚在一起讨论和跟进工作,那么就会新建一个群,把相关的人拉进来。

这种临时群,和我们生活中的约饭群、周末聚会群、旅游群性质类似,都是无需保存至通讯录,事情结束后就可以删掉对话框的。

这种临时的工作群,也有其基本的礼仪规矩。

比如,邀请非本部门的同事进群,你总得事先跟人家打个招呼;邀请其他公司的合作伙伴,也要跟群里的同事说明,以免大家不知道,说了不方便让外人知道的话。

讨论结束后,可以直接解散群。记住事先做好重要文件下载,并把聊天数据导出来备份。

最好不要在群里发工作通知。通知的信息量小,不需要讨论,但要求有回馈,用电子邮件更好。

还有,哪怕只是讨论,如果有一个共识结果,也应该正式通知团队成员。

二、关于沟通禁忌

1.在工作群里聊八卦;

2.一上来就问“××在吗?”,或者收到@你的消息,却不及时回复;

3.在工作群里宣泄负面情绪,让所有人成为你的“情绪垃圾桶”;

4.在工作群里拍过于明显的马屁。

有人说,手机已经成为人的“新器官”。不管你喜欢与否,移动办公已然成为常见的工作场景。你可以保持沉默,只要没有非你回答不可的问题;也有一点好处:你有充足的时间,斟酌你的言辞,强化你的逻辑,减去不必要的描述,过滤掉你的坏情绪,实现高效沟通。

新闻推荐

鼠 仓 ◇马进祥

乍一看这个题目,现在的年轻读者还以为是讲理财股票的。因为在股市里,“老鼠仓”是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词汇,指“一种无良经纪...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