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刊文:不管民资还是国资能化解质押风险就是“好资”
不管是民资还是国资,能够化解质押风险的就是“好资”。
近期,地方政府、国资接盘高股权质押个股的案例逐日增加,最具代表性的是深圳设立专项工作小组,用数百亿元化解上市公司控股股东股票质押风险的做法,获得市场的极大关注,赢得各方点赞。这招用真金白银“拆弹”股权质押风险的做法值得推广。目前,东莞等地方政府正在探寻解决企业流动性难题的方法。
在运行平稳的市场环境下,股权质押有利于上市公司大股东缓解资金面的压力,在股指上行通道中,这一做法不仅能够让企业扩大投资杠杆,实现利润最大化,还能增强市场流动性,保持市场活力。但硬币总有正反面,当市场处在下行通道时,过于依赖股权质押工具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往往会因质押率过高,或无力补充质押物、保证金等问题影响到自身的控股权与话语权,更有甚者,在股权质押触及平仓线乃至被强行平仓之际,往往会触发一系列的不可控因素,对上市公司的资金面、经营状态等因素构成较明显的冲击。
近期市场运行的核心焦点问题,就与股权质押风险相关。根据iFinD股权质押风险模型测试,截至10月16日,A股市场有2163只个股存在股权质押,其中有982只股价跌破预警线,584只跌破平仓线;大股东涉及股权质押的上市公司有1900家,其中大股东质押比例超过70%的上市公司有840家。目前已出现券商强平股权质押股票的案例。
随着市场“水位”的下降,A股市场的股票质押风险加速浮出水面,成为制约目前市场平稳运行的一个重要枷锁,一旦大股东不能及时补仓,就会引发上市公司流动性危机,股市越跌质押比例高的个股爆仓情况就越严重,而爆仓情况越严重则更易引发更大规模的下跌。要阻止这一恶性循环周而复始地影响市场秩序,必须为股权质押承压的个股找到愿意接手的下家,深圳及各地部分国资的做法就是从债权和股权两个方面入手,构建风险共济机制,通过市场化的手段降低部分A股上市公司股票质押风险,在不引起剧烈波动的情况下改善上市公司流动性,释缓可能存在的强平和爆仓风险。
有种声音说,在解决股权质押风险时的国资进入会导致“国进民退”,实际上并非如此。资本市场上的这一轮国资进入实为“资本出清”,接盘民营企业的国资也会承担相应的风险,无论是主动为未来业务发展打算,或经地方政府暗示接盘、以避免地方上市民企倒闭清算,它们的盈亏和市场涨跌密切相关,绝不是稳赚不赔的买卖。再者,在市场存在风险隐患的前提下,不管是民资还是国资,能够化解质押风险的就是“好资”,再多的争论也掩盖不了国资接盘后个股风险释缓、市场资金量并未过多抽离的现实。既然在应急情况下,政府、国资出手能够缓解民企和市场的风险,又何须在谁进谁退的问题上过分纠结?目前来看,这是国企和民企互惠共赢的最优选项。
(原文题为《不管民资还是国资能化解质押风险就是“好资”》)
新闻推荐
昨日收盘,中弘股份股价跌9.89%,报0.82元,这也意味着即使10月18日收盘涨停,中弘股份的股价也无法超过1元。连续20个交易日股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