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车越骑越自由了 □江锡钰
我的自行车车龄超过了半个世纪,而这半个世纪中又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全过程。自行车的发展变化也印证了改革开放给人们生活带来的诸多变化。
我们小时候并不像现在的小孩这么幸运,两三岁有三轮童车骑,五六岁七八岁又有儿童自行车骑。我们小时候,也有七八岁的小孩骑自行车,但骑的是成人自行车。他们够不着坐垫,就把腿插到三角车梁里站着骑,有的孩子骑得还很溜,速度不让大人。当然,也有小孩摔得鼻青脸肿,回家还得挨顿打骂。因为,那时小孩骑大人的车,多是偷骑。只是大人往往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小孩偷骑的车,往往都是公车。
至于私人的自行车,那是绝不会借给小孩骑的,那是车主的心头肉般的宝贝。那时有一句很形象的俗话,叫“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你经常可以看到,遇到积水稍深的马路(那时这样的路很多),骑车人怕弄脏弄锈了爱车,而扛着自行车蹚水。至于扛车上下楼,那更是司空见惯,怕偷啊。
文革十年,将经济推到崩溃的边缘,各种消费品的短缺造成了买啥都要票,自行车票更是一票难求。即便到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一张凤凰或永久自行车票黑市上还能卖到百元之上,那时的一百块,可是很多人一个季度的工资哦。想想看,如果无奈到黑市买张票再买车,那一辆“凤凰”可就得大半年的工资,谁家有辆这样的自行车,招来的艳羡目光,比今天的豪车出街可是多得多。这样的自行车,谁能不呵护有加,雨天舍不得骑,亲朋舍不得借,怕掉漆,大梁上缠着废旧电影胶片,岂不情有可原。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娶媳妇置家业,不像今天,几代人凑钱买房,那时要么住的是单位公房,要么租赁的是房管所的公房,没有买房一说。置业置的就是“三转一响”,也就是自行车、缝纫机和手表,大户人家还外加“一咔嚓”(照相机)。那时,你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风景,人力三轮车上驮着七八床五颜六色的新被褥和缝纫机,自行车平放在最上方,上面摆放着大红的双喜,穿街过巷,跟今天豪车迎亲好有一比。自行车在人生中的价值几何,是不用多说的。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日用消费品很快从紧缺变成了过剩,上世纪90年代,几年前还紧俏无比的“三转一响”不仅敞开供应,而且打广告推销都不太景气。“凤凰股份”和“上海永久”两家上市公司,由于业绩一再下滑,也就被一再重组,如今已从股市上消失,不知所踪。进入新世纪后,轿车开始进入家庭,自行车转眼间又成了某些老年人的代步工具。
记得有张外国记者拍的经典照片,上世纪的北京长安街上,红灯一亮,乌压压停下的自行车绵延上百米。这是中国这个自行车王国最真实的写照。可是,这样的镜头进入新世纪后不仅从北京淡出了,而且从中国淡出了。“自行车王国”的桂冠不知何时竟然戴到了北欧小国丹麦的头上。去年我在哥本哈根街头还真的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红灯一亮,宽度不让机动车道的自行车道上同样乌压压地停满了自行车,绵延也有几十米。
丹麦是屈指可数的富裕国家,却钟情自行车出行,为的就是蓝天碧水。今天的中国,很多人也认识到了这一点,自行车又开始回归我们的生活。只不过,这次回归,不再是重复昨天的故事,而是一次“华丽的转身”,它搭上了互联网的快车,以共享单车的形式飞速铺满神州大地。街头的自行车又开始多了起来,帅哥靓女也跨上了“小蓝车”、“小黄车”。
骑上共享单车,真正感觉到了自行车的“自由”。它不仅可以穿大街过小巷,解决了公交车“最后一公里”的困扰,可以随骑随停,不用担心被偷被盗,再不用“晴天人骑车,雨天车骑人”了。自行车也不再是身份的象征,穷人能骑,富人也能骑。前些天,晨刊有报道,还有结婚的新人摒弃了豪华车队迎亲,骑着共享单车去婚礼现场的呢。
生活越来越自由,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新闻推荐
第一理财专讯10月12日,上交所披露了沪伦通监管配套业务规则。本次公开征求意见的业务规则包括“一个办法”“三个指引”。...